新拓展:產業延伸加快農民同步小康
該縣圍繞旅游業大力發展茶、果、畜、藥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園區促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地處大塘鄉九十九公里的雷公山生態茶葉示范園區今年3月被列入全省30個省級重點農業園區。園區主導發展茶葉產業,配套發展養殖、蔬菜、精品水果及旅游休閑等產業,到2015年底,園區將建成采摘茶區、加工茶區、庭院休閑區、生產區、垂釣區等“五區”互動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園區茶葉基地建設規模將達2萬畝,受益農戶3286戶1.4萬人,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園區已建成茶園總面積1.5萬畝,茶葉育苗基地500畝,已帶動2600余農戶增收致富。
旅游帶動民族工藝產業聚群發展,以西江景區為龍頭,開發開覺、干榮、控拜、烏高、麻料的銀飾、剌繡、蠟染等民族工藝特色商品經濟帶,讓上規模的銀飾、苗繡、蘆笙等民族特色旅游產品走出山寨,成為旅游市場中最具有競爭力的“龐兒”,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新藍圖:打造苗族文化旅游創新區
雷山發展的優勢在旅游、潛力在旅游,實現同步小康的希望也在旅游
在剛剛召開的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縣委書記黃清發勾畫了新藍圖:秉承“保護一方山水,促進一方經濟,傳承一方文化,擴大一方影響,致富一方百姓,推動一方發展”的理念,以打造“全國旅游名縣”為目標,由西江景區提升到環雷公山旅游綜合體開發再到苗族文化旅游創新區打造,把雷山建設成為苗族文化生態公園縣和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到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達到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0億元,文化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0%以上,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57%以上,第三產業收入占財政總收入30%以上;到2020年,全縣接待游客達到15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0億元,文化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6%以上,第三產業收入占財政總收入40%以上。(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