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這天陰沉沉的,岑鞏縣天星鄉百余位從田間地頭趕來送別的村民列隊公路兩旁。“感謝大好人啊!有空一定要常來家里做客啊……”看著省黨建扶貧工作隊員遠去的身影,村民依依不舍。
“做了一年天星人,一生滿懷天星情!”年近花甲的扶貧隊員陶崇敏感慨萬分:可親可敬的鄉親們,你們回去吧,我們一定會一如既往地關注天星、幫助天星、扶持天星!
扎根基層謀發展
2012年3月5日下午,由貴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巡視員陶崇敏、調研員李衛、省委講師團圖書資料處處長錢進、貴陽學院學生處副處長李旭、省黔晟國資公司武岳集團企劃部副部長冉新中5人組成的2012年度農村黨建扶貧岑鞏工作隊來到岑鞏縣天星鄉,開展幫扶工作。
“先后深入到我鄉毛坪、民沖、野牛山等11個行政村、30余個村民組,先后走訪群眾800余人次,與村支“兩委”班子悉心交談。”據天星鄉政府負責人高俊發介紹,工作隊通過反復走訪、座談交流、實地查看等形式,廣泛了解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充分掌握幫扶村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等第一手資料。
工作隊及時將各村所反映的帶有普遍性并亟需解決的問題逐一進行分析整理,結合天星鄉“十二五”發展規劃,梳理出一批水利、交通、集鎮建設和種養殖產業發展等基礎建設項目,提出了“以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為依托,以爭取專項扶貧項目資金的落實為基礎,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的幫扶工作理念,制定了幫扶工作具體實施方案,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好黨建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工作隊積極走訪省廳局單位,協調解決集鎮基礎設施建設、人飲工程、通組路硬化等建設項目和肉牛養殖、油茶種植等種養殖項目。”高俊華說。
提升素質強能力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是提高基層領導班子執政能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工作隊進駐天星鄉后,及時組織鄉里黨員干部和所屬11個行政村村支兩委負責同志認真學習、領會國發【2】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一年來,工作隊共集中培訓了130多人次。2012年7月16日至23日,工作隊帶領岑鞏縣農村黨組織書記15人赴江蘇省華西村,參加“貴州省農村黨員干部短期教育實踐培訓華西基地第四十一期培訓班”學習培訓。
“按照黨組織‘五個好’要求,堅持‘圍繞扶貧抓黨建,圍繞黨建促扶貧’的指導思想,工作隊積極協助鄉黨委加強村黨支部建設。”天星鄉黨委書記劉寒雨說,目前,天星鄉的許多村不但班子團結,而且村干部思路清晰,發展目標明確,起到了發展致富“領頭雁”的作用。
真幫實扶見成效
多年來,因缺水一直制約著天星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孔塘、東沖、天星尤為突出。為幫助群眾解決用水難問題,工作隊多渠道爭取項目和資金。
4月10日,工作隊請來貴州省地質工程勘探院的專家到該鄉孔塘、天星兩村進行機打井實地勘察工作,并于5月22日前順利完成了兩村兩口機打井工程,出水量為700立方米/日。同時,工作隊還爭取協調到了用于機打井配套工程資金70萬元,目前工程已全部完成,有效解決了當地孔塘、東沖、天星三村12個村民組4000多群眾的飲水和農田灌溉及畜禽飲水困難問題。
“以前的自來水要等到夜深人靜才有一點,現在的自來水想什么時候來就來。”當地群眾贊不絕口。
為幫助天星鄉完善集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加快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工作隊經過多方努力,爭取到了省發改專項資金80萬元,幫助該鄉完成了6000余平方米的集鎮街道路面硬化,修善了鄉文化站,并添置相關配套設備,整個集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天星集鎮到山崗村的艾家林路段坑凹不平,當地群眾戲稱“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及學生上學帶來不便。工作隊爭取項目資金20萬元,硬化了該路段,直接受益群眾2000余人。另外爭取到專項資金10萬元,修建了毛坪村火焰坡的通村公路,受益群眾12戶,村容村貌大有改善。
天星鄉是典型的農業鄉,農民經濟收入偏低。工作隊以“促進群眾增收”為目標,積極扶持種養殖大戶,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
“得知我因資金缺少,無法進行規范化圈舍改造時,工作隊及時爭取了10萬元專項資金。”茅坪村肉牛養殖大戶楊貴文說。
按照“建點示范,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黨建扶貧方法,工作隊從貴州省相關部門爭取資金30萬元,在毛坪村建成500畝油茶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工作隊通過向省發改、水利、農委等有關部門爭取,共落實專項資金270多萬元,為天星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
2012年,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該鄉種植烤煙2671畝,煙農增收700余萬元,鄉級財政創稅80余萬元;雜稻種植面積3500畝,農民創收800余萬元;“兩茶”產業規模達5500畝,其中可采摘面積300余畝;全鄉牛存欄3256頭,出欄 601頭,同比增長10.5%;生豬存欄8200頭,出欄7100頭;羊存欄6124頭,羊出欄 4125頭,同比增長10.8%。建立種養殖合作社5個……形成了優質稻、優質雜稻制種、優質烤煙、優質油茶和茶葉、優質生態畜牧業五大產業發展格局。鄉人均收入從2011年4300元增長為4960元,增幅14%,位列岑鞏縣前茅。(楊政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