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農家肥,吃本地菜;殺黑毛豬,過苗家年。隨著居民飲食習慣的“悄然”變化,丹寨縣看好“挑食”市場,用“生態鏈”來拉動“大農業”。
在興仁鎮,41.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規劃為“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這是丹寨最大規模的農業園區,按縣級規格建制,計劃總投資5.817億元,涉及興仁、中營、擺泥、杉堡、城江等5個村。以“一園四區”框架,打造以地方特色種養業為主導,促進生態蔬菜、有機藍莓、休閑觀光農業,形成“一業為主,多業帶動”格局。園區建成后,可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創造年利潤4億元以上。
落地開發區的1500畝硒鋅生態食品工業園,仰阿莎民族工藝、峰輝科技、傳福茶業、俊建實業、硒鋅薯類、三泉茶業、金海綠色、恒道丹林藍莓、金農陽光、黔丹公司、喜湘聚等11家企業入駐,投產5戶;投資9.95億元,實現產值2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200個。
圍繞豬、茶“兩項重點”,產業基地雨后春筍。在建規模生態養殖場23個,養殖合作社9個180戶,養殖專業村13個,養殖企業5家,黑毛香豬存欄55000頭。“一點一園一線”建設加快,茶園面積增加到8.18萬畝,培育茶葉加工企業2個、茶葉品牌2個。同時,附帶鳥籠、造紙、刺繡、蠟染等文化手工業基地建設,總產值1700萬元,從業農戶人均增收520元。
產業扶持,由“輸血”向“造血”轉變。以“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投入3486.9萬元,受益3050戶,戶均增收1200元;企業“招工+就業+培訓”三位一體,就業轉移1490人,戶均增收8000元。此外,與國開行達成開放性扶貧貸款協議,投入信貸扶貧資金1600萬元,按年利率5%標準貼息80萬元,受益農戶862戶,戶均減支900元。2012年,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0250人。
通過生態鏈條,丹寨農業蛋糕越做越大。產品出來后,后一步棋是變商品。該縣以“農超”對接和市場鏈接,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幫助群眾進入市場、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目前,新增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44家,累計發展到76家;成立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帶動農戶13675戶。(丹寨縣委辦公室 陳煥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