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凱里清水江風雨橋下,刮起了一陣“淘鐵熱”,生活在大橋附近一些群眾,深入到大橋下撈取遺落或固定在河道及附近區域的鋼鐵,此舉讓橋梁承建方蒙受了財產損失,也引發了安全擔憂。
大橋下有不少“窩宕”
6月29日,記者接到報料趕到凱里清水江風雨橋采訪。該風雨橋工程已接近尾聲,工程量大大較少,所以在現場的施工人員十分稀少。負責看守工地的王師傅帶著記者來到大橋腳下,了解與“淘鐵熱”有關的情況。
窩宕
路途,記者看到支撐大橋的橋墩下有不少的“小窩宕”,窩宕里的泥土都是新色的。王師傅說,這些窩宕,以前都插上鋼筋的,使用它們的目的就是固定沙土,確保橋墩穩定,但自從刮起了“淘鐵熱”后,這些鋼筋都已不翼而飛。
在清水江岸邊的空地上,像這樣的窩宕就更多,泥土均是新色的。多數窩宕除了泥土,什么也沒有,少數窩宕還有鋼筋。“這些鋼筋,很牢固,一時半會取不出來,所以暫時還未被撈走,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王師傅說。
看,這些窩宕
這個窩宕的鋼筋,還沒有被弄走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只看到江邊有垂釣者的身影,而沒有見到“淘鐵者”。王師傅解釋說,29日當天江水是渾濁的,不利于操作,所以就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在現場施工的瞿師傅告訴記者,6月28日,來了一位“淘鐵者”,淘了半天獲得了幾十斤鐵。“當時,我說他們的做法是錯誤的,這些鋼鐵屬于橋梁工程的承建方所有,任何人不能據為己有,但他根本聽不進去。”瞿師傅說。
大橋之下
有鋼鐵幾十噸?
清水江大橋下為何會刮起“淘鐵”之風呢?王師傅、瞿師傅說,目前,在橋下的鋼鐵材料大約幾十噸,它們有的是固定在橋梁或施工設施上,有的則是遺落的,其中遺落的鋼鐵主要沉沒在清水江中。
風雨橋下,有很多鋼鐵
而造成鋼鐵材料遺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施工時不小心而遺落,另一種情況是遭受大水沖刷。“去年的4月和6月,清水江發大水,沖走了不少修橋的材料。”王師傅說。
因為此,在清水江風雨橋的主體竣工之后,就刮起了一股“淘鐵”熱風,而這些“淘鐵者”,是居住在大橋附近區域的群眾,其中有不少是外來務工人員。“人數最多的時候,每天有二、三十人,包括小孩,最少時也有七、八人。”另一名負責看守工地的廖師傅說,這些“淘鐵者”都是“抱團”作業,人多時,每天能撈上二、三百斤,人少,則可能只撈到幾十斤。淘到的鐵,他們運送到廢鐵收購站出售,每斤賣價是6、7毛。
下水淘鐵 引發悲劇
為了能淘到更多鋼鐵,“淘鐵者”們準備了很多的工具,包括鋼鋸、鉗子、磁鐵,甚至還有金屬探測儀。“今年3月份,我們項目部就收繳到了一臺金屬探測儀,這是淘鐵者從貴陽買來的。”王師傅說。
而磁鐵是很重要的水下淘鐵工具,“淘鐵者”準備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端綁在自己的手上,另一端綁住磁鐵,下河作業時,他們便將磁鐵扔入河中,一旦磁鐵有“反應”,淘鐵者深入相關水域把被吸的鐵塊給撈出來。
“這樣做相當危險,容易溺水。”王師傅說,在今年6月18日上午11時許,一位來自黃平縣的淘鐵者就利用這樣的方式淘鐵,結果溺水。當凱里消防官兵將其打撈上岸時,這位淘鐵師傅已經死亡(本網曾作報道)。
據了解,這股“淘鐵”之風始于今年春節之后,至今還在持續。王師傅說,他們每一天都在工地上執勤,也經常到淘鐵現場去阻攔,但無濟于事。一方面是,是人手太少,偌大的工地,只有兩名看守人員,顧不過來。另一方面,淘鐵者根本不服管,他們要么與管理人員“打游擊”,你進我退,你走我來……要么,對管理人員的勸阻不理不睬。
“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警察,警察來到,他們會四散逃竄,只是警察不能長期留在工地上,他們離開之后,淘鐵者又出現在了江邊。”工地看守人員廖師傅說。
據了解,目前,此事已引起了凱里市政府和政法部門的重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