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共青團助力教育發展側記
發展教育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團州委按照州委、州政府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戰略部署,積極主動融入,創新形式參與,發揮優勢給力,在助推我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中當好黨委、政府的得力助手。
創新活動載體,為引領學生起航架橋鋪路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江縣剛邊鄉中心小學的學生是通過一部《黨的十八大少年兒童版動漫宣傳片》了解和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把黨的十八大內容以動漫娛樂的形式開展宣傳,學生在娛樂中就得以學習。
游戲“QQ農場”熱遍網絡,而“從QQ農場走進現實農場——我勞動·我快樂”活動卻成了凱里市第七小學學生既快樂又獲得教育的一種方式,學校少先隊借助“QQ農場”影響力建立了“勞動樂園”作為學生勞動的實踐基地,很好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和勞動實踐教育。
貼近青少年學生心理特點、適合青少年思維邏輯方式、找準與青少年學生相融合的路徑載體,這是近年來團州委探索開展青少年學生思想引導的思路,通過開展“青春跟黨走”、“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學雷鋒”、“紅領巾心向黨”、“祖國好·家鄉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等活動形式開展思想教育活動,培養青少年學生一心一意跟黨走、勇于擔當勤于追夢的理想信念。
借助社會力量,為改善教育環境添磚加瓦
施秉縣馬號鄉冰溪小學是一所只有一棟不足100平方米木板教學樓的學校,被隔成6間教室,里面要擠下156個學生、6個老師。學校沒有大門,老師沒有辦公室,也沒有廁所。在團組織的努力下,爭取到“貴州山區希望工程基金”100萬元資金援助,目前正在實施主體工程建設,建成后的學校將是集教學樓、食堂、圖書室、運動場等為一體的的全配套希望小學。
近年來,團州委積極參與我州教育教學環境設施的改善,經積極聯絡、多方籌措,共爭取州內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支持希望工程款5500多萬元,援建希望小學、食堂、校舍等74所,幫助貧困中小學生32000余名,開展“春暉行動——致公學生培養計劃”、“習酒·我的大學”、“郎助郎·上學堂”等項目,共籌款300余萬元,資助750余名貧困大學生圓夢大學。廣泛聯系愛心企業和社會公益資源贈送圖書、學習用品等20余萬件,有力地支持了我州教育事業發展和幫助貧困學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
引進智力資源,為豐富教育資源推波助瀾
麻江縣杏山中學有一支研究生支教團,他們學歷高、有愛心、默默在學校支教和開展扶貧助學,通過支教團的“杠桿撬動”,阿迪達斯、凡客誠品等公司和愛心團隊每年捐贈了價值近百萬的物資到麻江,“快門三秒”、“善映計劃”等公益活動也深入到此。在黔東南山區的學校里還有一批來自全國高校的大學生支教志愿者,他們發揮知識豐富的優勢在支助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同時開展扶貧濟困等工作。引進智力資源,助推教育事業加快發展,這是團州委參與推動黔東南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
建立關懷機制,為困難學生成才排憂送暖
“我沒有穿過新衣服,以前的衣服都是其他姐姐送給我的,這是我的第一件新衣服,漂亮的新衣服。謝謝哥哥姐姐,謝謝!” 家住在高釀鎮章寨村的劉桂秋是一名爸爸過世、媽媽改嫁了只跟奶奶一個人生活的孩子,當收到團委的姐姐送去的一件新衣服時,她激動地說了這句話。而像這樣的“一對一”幫扶,僅是共青團開展困難學生和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中的一個縮影。
為幫助困難學生和留守兒童成長成才,團州委探索建立常態化關懷機制,通過建立學生、學校、結對幫扶志愿者與學生家長的關愛網絡,組建11814名“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志愿者組成的關愛隊伍,建設714個關愛陣地,開展“手拉手一起走”、關愛留守兒童“六個一”、“美麗黔東南·溫暖小腳丫”等關愛活動67262場次,累計提供志愿服務時間近30萬個小時,結對留守未成年人學校922所,共募集資金、物資折合人民幣280.03萬元,惠及留守兒童20238人,為幫助困難學生和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快樂生活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送上黨政、社會的關懷和溫暖。
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心青少年學生成長、維護青少年學生合法權益和預防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離不開黨政關懷和社會關心。近年來,團州委發揮職能作用,通過開展“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法律志愿者與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手拉手”幫扶、創建青少年維權崗、開通“12355”青少年維權熱線、為1710所學校配備法制副校長、開展法律進校園活動等方式,創新性開展學生維權和預防違法犯罪等工作,處理侵害青少年權益個案130個,幫助解決困難青少年的實際問題300余個,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注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龍 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