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我們學習手語,教我們唱歌,也教我們地理知識,還給我們輔導作業,陪我們走兩個小時的山路送我們回家,曉岸哥哥真的很好,我非常喜歡你。”接過孩子們寫的信,志愿者馬曉岸的淚奪眶而出。
馬曉岸和孩子在一起
今年七月初,各地學校剛剛放假,已是夏日炎炎之時,而一支來自湖北“曉岸”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卻不畏酷暑決然地放棄回家和親人團聚的大好時機,背負行囊遠赴貴州從江縣剛邊鄉加么小學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假支教活動。這次是繼2012年7月24日該團隊來到國家一級貧困村-----翠里鄉高芒村展開支教捐贈活動之后的又一次“情系貴州,心系從江”的愛心之旅。
據悉,“曉岸”志愿服務隊是由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馬曉岸于2010年創立,是一支曾被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武漢晚報》等國內十多家媒體爭相報道的享受無數崇高美譽的愛心團隊,曾遠赴汶川、玉樹、雅安地震災區、寧夏、黃岡、五峰貧困地區開展志愿者活動,募集物資善款25萬余元。團隊已于7月9日在共青團從江縣委副書記趙菁的帶領下到達支教地,并受到當地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接下來的時間里,志愿隊員們將在這里陸續開展心理輔導、分發物資、社會調研、短期支教等活動,最重要的是,團隊還將在這里開展別開生面的趣味運動會,為山區孩子們建立永久愛心圖書室,為孩子們設立長期的“心靈郵箱”。本次活動受到了從江縣團委和當地政府學校的熱烈歡迎和大力支持。
馬曉岸給從江團縣委副書記介紹“心靈郵箱”
據了解,加么小學這里山高且陡,山路崎嶇不平,交通不便,學生到校全靠步行,學生食堂1個僅僅20平米,沒有餐廳,學生露天吃飯;廁所1間;圖書1000多本,體育器材欠缺,電視機1臺,電腦、打印各1臺。住校生住宿擁擠,教職工住宿緊張,教師、學生宿舍、教室陳舊、簡陋。師生用水困難,沒有專用飲用水水池。
“我們團隊已經在貴州做了一年了,這里太需要幫助了,而且對這里的一切感情都很深,所以今年決定再次選拔隊伍來貴州支教。”隊長馬曉岸介紹說。
隊員在支教中
馬曉岸教孩子們畫畫的展示
支教期間,志愿隊員們為當地孩子開展了語文、數學、英語、音樂、國防、體育、歷史、地理、禮儀、心理健康等課程的教學,并在課間與學生們一同參與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隊專門拿出一天的時間為孩子們舉行了特殊的智力和運動結合的蒙眼敲鑼、螃蟹賽跑、桃花朵朵開、托球跑、搶東西、10米手推車、兩人三足、無軌電車等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會項目。可以說獨樹一幟,為當地孩子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
副隊長謝雯璇說:為了讓他們更有動力和信心去學習,為他們解決放在心中不愿說出的問題,所以這次來貴州,我和隊長專門想在貴州開展一個“心靈郵箱”的項目設置在學校永久保存,希望能通過信件交流、辦理報刊、專家指導等形式為留守兒童解決心理的問題,同時對相關心理知識進行普及”。
為了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的家庭、生活情況,志愿者們還不辭路途辛苦,走山路三四個小時,踏過三道河進行走訪調查,了解到當地孩子們的父母多半是小學畢業,大部分外出打工,留爺爺奶奶照顧家里。孩子們的家很遠,很多都是走幾個小時的山路來到學校,早上就把中午的飯菜帶來了,很多孩子們都吃的是冷菜冷飯,可以說,條件非常艱苦,除了上學,孩子們便是幫家里干農活,但他們卻沒有不滿。小蒙是一名六年級學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她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懂事的她除了上課,回家還要幫助爺爺奶奶做各種農活和家務,她的夢想就是能夠走出大山,考上大學然后掙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馬曉岸說:“在和小蒙交流過程中,逐漸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她把心里的話都告訴了我,我鼓勵她要好好努力讀書,并答應她會一直支持她考上大學。”
志愿者們走訪村民家庭
據悉,本次活動的志愿者來自全國12所大學,他們于武漢集中前往支教地,志愿者們為孩子們捐贈了價值3萬元的圖書、文具、衣物、體育器材等各類物資。隊長馬曉岸表示:他通過發動社會的力量,為加么小學的孩子們籌集了1000多冊各類嶄新的圖書,就是為了給孩子們建立愛心圖書室永久保存,以后每一年都給小學籌集圖書捐贈過來,讓孩子們能夠看到各種想看的書。他還說,活動最后還將讓志愿者們與山區孩子們一對一結伴,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孩子們保持長久的交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