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7月15日電 “青菜湯中的青菜是我們自己種的,韭菜炒肉絲中的韭菜也是我們親手澆水的,要不然怎么會長得這么肥……”14日,徐州睢寧宏慈助學之家內傳來朗朗笑聲。飯桌上,前來支教的揚州大學文學院志愿者和助學之家的孩子搶著向院長劉保宏“邀功”。
7月初,揚州大學文學院9名志愿者一行來到江蘇省唯一一家集民辦、助學助養為一體的“睢寧縣宏慈助學之家”。在院長劉保宏的帶領下,志愿者跟助學之家內的500個孩子同吃同住,開始了為期20天的支教活動。
到農村支教,這對城市的孩子來講,沒有下過田地,甚至“五谷不分”,會把水稻當做小麥。在劉保宏倡議下,志愿者和孩子們當農民,在授課教室后面的菜地單獨開辟成一個“開心農場”,利用課余時間種蔬菜,在實現自給自足的同時,也可以鍛煉大家的動手能力。劉保宏讓志愿者和孩子們一起立下“軍令狀”:誰管理的蔬菜質量和數量都占優,誰就脫穎而出。
立下軍令狀后,志愿者在心里暗暗鼓勁,都不愿輸給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捉蟲、施肥成了這群志愿者的“額外課程”。正是七月天,酷暑難耐,往常吃完飯的志愿者都會選擇睡個午覺。自從開辟“開心農場”后,不僅午覺免了,他們還得拿著鍬、瓢等工具去松土、施肥。幾天下來,很多人都黑了一圈。
半個月下來,到了指定的考核時間了。14日一大早,孩子們和志愿者一起來到農場,親手采摘他們種下的蔬菜,洗干凈后拿到廚房做菜。飯桌上,吃著自己種植的蔬菜,大伙覺得特別香,不住得往院長碗里夾菜。劉保宏笑著合不攏嘴。
讓大學生和孩子們在勞動中體會農民的辛苦,在競賽中感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劉院長表示,這比純粹的紙上說教要來得更深刻。作為一份特殊的“暑期作業”,劉院長認為,“種自己的田,吃自己的菜。”這是這群90后大學生在支教過程中最大的收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