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雜稻制種比種普通水稻要簡單得多,管理起來很方便,在收入上比普通水稻也要高幾成,去年我小面積試種了3畝,收入萬多元,今年準備擴大規模種植,爭取種到11畝”。4月21日,岑鞏縣水尾鎮楊家坳村民陳浩告訴記者。像陳浩這樣的農戶只是該縣雜稻制種的一個縮影。
雜稻制種在該縣始于70年代,至今已有40年歷史,為當地傳統支柱產業。在近年來,該縣依托地理優勢、產業特點,因地制宜,積極創新機制,通過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大力發展雜稻制種,成功助農增收,并于2011年被列為黔東南州水稻良種繁育基地,成為貴州省最大雜交水稻制種基地。
在4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粳型超級稻之父陳溫福教授就該縣雜稻制種產業專程進行調研。當中,他不由感慨道“岑鞏縣作為山區農業,已經找到了金鑰匙”。
據介紹,2012年該縣10鄉鎮75個村1.06萬戶種植雜稻3.12萬畝,直接受益農民5.48萬余人。今年落實雜稻制種面積4萬畝,力爭“十二五”末建成雜稻制種基地6萬畝。(尚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