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天局11日證實,由于燃料耗盡而從外太空向地球墜落的一顆探測衛星在進入大氣層后沒有帶來財產損失。歐洲和美國方面數據推測,碎片落在了馬島(英稱?颂m群島)附近。
墜落軌道
經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
這顆衛星名為“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器”(GOCE),2009年發射,旨在繪制地球上空的重力變化。它依靠太陽能板和特殊鋰電池運轉。這枚衛星重1.2噸,長5.3米,今年10月21日燃料耗盡后便不斷墜向地球。
歐航局1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衛星于北京時間11日8時左右進入地球大氣層,下行軌道包括西伯利亞地區、西太平洋、南極洲和印度洋東部。衛星在大氣層上方解體,剩余相當于衛星體積四分之一的殘片落下,但沒有報告說這些殘片給地面帶來財產損失。
據悉,這些殘片預計總重200公斤,某些大型部件重達90公斤。
GOCE是自1987年以來歐洲航天局首枚失控返回地球的衛星。歐洲和美國方面的追蹤數據推測該衛星殘存碎片可能落在馬島南邊。
歐洲航天局強調,在過去56年間,約1.5萬噸人造太空物體重返大氣層,卻從未造成人員傷亡。人類被衛星殘骸擊中的幾率比中大獎還要低25萬倍。
墜落損失
發射國賠償衛星碎片帶來損失
GOCE于2009年3月升空,在260公里的高空工作,每88分鐘繞地球一圈,它于2012年8月降至224公里的高空,是迄今為止運行軌道最低的一顆探測衛星。它曾經繪制全球洋流和重力場,并制作出第一張地殼與地幔分界線的高清圖。
其實,衛星“重返地球”并非罕見。2012年1月,重14噸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墜入地球;2011年,美國航天局6.5噸的“高空大氣探測衛星”與德國2.4噸的報廢科研衛星“倫琴”重返大氣層。
按美國航天局的說法,過去50年,平均每天都有一枚軌道碎片墜入地球。“迄今為止,尚未證實有軌道碎片致人重傷或造成嚴重財產損失。”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根據1972年制定的有關聯合國公約,在空間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問題上,衛星碎片造成的損傷由發射國承擔。今年1月,該公約修訂后,規定發射衛星國家要對損失給予賠償,由于GOCE由俄羅斯發射,因此碎片造成的任何損失都將與俄羅斯有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