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舊州中心小學學生在吃營養午餐。(資料圖片)
2011年,國務院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全國699個國家試點縣農村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貴州集中連片特困區的65個縣成為國家試點縣,占全國近10%。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批示,要圍繞義務教育的教室改造、學生宿舍、食堂、教師住宅、校區的安保人員經費、伙食補助、校車配備等深入調研,制訂規劃,拿出意見。省長陳敏爾飽含深情地說:“教育是治貧的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特別是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搞上去,貴州還要窮很長時間,還要苦很長時間。”
為此,貴州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將營養改善計劃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攻堅工程等緊密結合,以加強學校食堂建設為突破口,于2012年實現了農村中小學“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標。
4月中旬,記者走進貴州大山深處的農村學校,切身感受該省創造出的以學校食堂供餐為基本特征的“貴州特色”營養餐。
投入7億元建起1.3萬多個食堂
財政并不寬裕的貴州,投入近7億元,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建成13365個農村學校食堂。群山之中升起的裊裊炊煙,為成千上萬的農村孩子帶來希望和溫暖。
走進羅甸縣班仁鄉班仁小學,兩層樓的食堂窗明幾凈。干凈整潔的廚房內,廚師們正在里面忙著準備午餐。中午12點,食堂開餐。餐廳里很安靜,每個學生面前都是一大碗土豆絲黃豆芽辣椒炒肉的菜蓋飯,盛得滿滿的。
“今天的黃豆芽炒肉很香,我喜歡在學校吃午餐。”一個小學生說。家長的感受最直接:“娃兒以前放學回家就喊餓,現在我們不擔心她在學校挨餓了。”教師們也說:“班上孩子臉色一天天紅潤,我們當老師的看著都高興!”
變化來之不易,但是,探索之路并不平坦。
“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既是“貴州特色”營養改善計劃的目標,也是難點。2011年以前,眾多邊遠鄉村的學校或教學點,根本沒有食堂。食堂供餐,熱菜熱飯,首先要解決的薄弱環節就是農村學校食堂建設。
2011年,貴州省投入近7億元專項資金,在全省村級以上學校建起9961個食堂。2012年,又按每校1萬元的標準,補助3404個教學點進行簡易食堂建設,為“貴州特色”營養改善計劃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物質保障。
魚潭鄉云山教學點,距萬山特區政府所在地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教學點有10多個一、二年級學生。為保證這10多個孩子開學后能吃上營養餐,2012年寒假期間,很多人為此奔忙。利用省級財政撥付的1萬元建設經費和區財政補貼的1萬多元,教學點加班加點粉刷墻面,購置冰柜、消毒柜、灶具等廚房設備,把一間10多平方米的教室改造成食堂。
辦餐飲許可證,聘請培訓工勤人員,在區委、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云山教學點食堂建設順利進行。2012年3月開學第一天,教學點的孩子們吃上了和區里其他農村學校一樣標準的營養午餐。
確保每一分錢都吃進學生嘴里
食堂供餐,不是一所學校或教育部門自己就能辦好的事情,涉及財政、發改、衛生、食品監管、工商、農牧、質檢、審計等多個部門。
如何統籌協調,才能保證專款專用,將中央財政補貼的每一分錢都吃進學生嘴里?如何加強監管,才能保證食品安全,讓孩子們吃得熱乎、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本著把好事辦得更好的理念,貴州從省到市(州)、縣、鄉鎮、學校,都成立了營養改善計劃實施領導小組及學生營養辦,明確部門責任,加強對營養改善計劃的統籌協調,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組織領導機制。
農村學校食堂管理是一件難事。前些年,許多農村學校食堂外包,怎么辦?
按照貴州省政府要求,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全省中小學、幼兒園食堂不再對外承包,全部收歸學校,學校食堂工勤人員的工資、保險等待遇,由縣級財政經費予以保障。如今,全省對外承包的3000多個學生食堂全部完成回收工作,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食堂,全面實行學校自辦自管、公益性、零利潤。
食品安全人命關天,數百萬人同時開餐,監管難度不小。
貴州省還創造性地實施大宗原材料“統招、統購、統配、統送”,“四統”模式有效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采購成本,提高了采購效率,保證采購質量,從源頭上和過程中保障食品安全。
400余萬名學生,每人每天3元標準,每天資金進出上千萬元,資金管理也不是小事。
貴州省對營養改善計劃資金管理,全面實行“校財局管”和報賬制,做到校長“見賬不見錢”,費用由供貨公司按月到教育局報賬,只允許極少部分鮮活產品、零星原材料由學校自行采購。
讓每一分錢都“吃”到學生嘴里,全力確保食品安全、資金安全、干部安全,把這項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辦好,貴州省各級領導,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普通教師、食堂員工,無不為之傾注了智慧和心血。
地方政府主動增加學生膳食補助
4月的陽光溫暖和煦。羅甸縣板庚鄉龍潭小學內書聲瑯瑯,食堂上空炊煙繚繞。上午10點不到,學校的3名食堂工作人員就忙著為學生準備午餐了。按照當天的菜譜,孩子們能吃上蓮花白炒肉、香菇肉片和白菜豆芽豆腐湯。
龍潭小學是一所撤點并校后成立的村級小學,覆蓋周邊3個行政村,一至六年級有200多個學生。
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一年多,貴州省在實踐中探索創新,不斷豐富“貴州特色”營養改善計劃的形式和內涵。
位于高寒地區的畢節市,營養改善計劃涉及學校3161所,惠及學生120余萬人,約占貴州省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人數的1/3。該市將食堂建設作為縣區“一把手工程”加以推進。在2011年實現村級以上學校“校校有食堂”的基礎上,2012年全市新建和改擴建食堂2565個。建設資金除上級補助、縣區自籌外,畢節市政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全市2500多個食堂總計投入建設資金6.3億元,是省下達指標的27倍。
截至2012年7月,畢節各縣區按照工人與就餐學生1∶100的比例,全市共新招聘工勤人員7072名,工資由縣區財政解決,基本滿足了學校食堂供餐的需要。畢節市的經驗得到全國學生營養辦的肯定,并在全國調度會上進行交流發言。
在確保中央補助資金全額“吃”到學生肚里的前提下,貴州省一些地方政府還主動作為,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學生膳食補助,為營養改善計劃“做加法”,給營養午餐加“營養”,為學生健康成長添保障。目前,安順市、銅仁市萬山區、畢節市百里杜鵑管委會等地,由政府財政出資,為每名學生每天增加1元錢的補助。
今年2月,貴州省營養改善計劃年度工作會提出,2013年貴州省在65個國家試點縣和13個地方自行試點縣基礎上,其余10個縣、區將啟動營養改善計劃地方試點,確保年內貴州省營養改善計劃實現以縣為單位全覆蓋。讓全省每個農村孩子都能在校吃上熱騰騰的午餐,讓每個住校生一日三餐有肉有油、營養管飽,讓溫暖和愛不留“空白點”。(朱夢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