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走進新區“五個一”政策落實辦公室,簡樸的板房工作區里,前來咨詢辦理經營性資產配置門面手續的農民絡繹不絕。隨著還房小區陸續建成,新區第一批經營性資產配置工作同步啟動。不少被征地農民前來辦理手續,渴盼已久的甘霖灑在他們的心上,做夢也沒想到,解決長遠生計的大事如今變成了現實。
“當前兌現的是被征農民門面的事情,也就是經營性資產,張貼公告出來后,老百姓積極踴躍,每天有40到50人左右來我們辦公室咨詢辦理。”新區社會事業管理中心主任、“五個一”政策落實辦公室副主任張麗說,由于人多門面少,出現了一個門面多人選的情況,工作人員在收集、登記被征地農民的基礎數據后,按照公開、公平、合理的原則,擇期通過抽簽搖號方式確定被征地農民購買的門面位置。
據了解,此次經營性資產配置的門面位于新蒲新城一號還房小區,共251間門面供被征地農民選擇,分為一層和負一層營業房。為了減輕被征農民的負擔,在門面價格上,新區還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被征農民每人有8平方米的優惠價格,如果在8平方米以內,按公布出來的優惠價格付,如果超出8平方米以外,按設置的評估價來付。張麗說,農民對經營性資產關注最大的就是資金的組成,新區出臺的政策分兩部分,一是建設評估價,二是個市場評估價,這兩個的總和再除以二,然后70%由群眾自己出,30%由政府買單。
新蒲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把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就醫、養老、子女就學等民生問題,
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扎實推進。近年來,出臺且實施的“五個一”惠民政策明確規定: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由區財政每年為其繳納100元的基礎養老保險金,同時保障失地農民收入不減,新區動員失地農民將每畝征地費按自愿原則,分1萬元至4萬元四個檔次繳納到補助基金專戶后,每個月可領100元至400元的基本生活費;為保障失地農民的長久生計,新區在規劃區(還房小區內)規劃建設市場、經營鋪面等經營性配套設施,以建設成本計價,由所在村(社區)以土地補償費中集體留成部分資金購置經營性資產量化到組,組量化到被征地農民,使被征地農民有一份經營性資產;被征地農民子女就讀高中后解決其學費,每人平均一學期解決1400多元;考入大中專院校及研究生的,獎勵幅度2000元至2萬元不等;在醫療保險方面,動員被征地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區財政為其繳納個人自籌資金;被征地農民可享受短期就業培訓,培訓補貼標準每人1500元,由新區直接劃撥培訓機構,對于自主培訓的農民,憑技能簽定書,按就業培訓費總額的70%發放培訓補貼。
今年8月22日,新區管委會舉行被征地農民子女考入高等院校一次性獎學金發放儀式,123名被征地農民子女,分別獲得5000元到2萬元不等的助學獎勵,共計80余萬元。據介紹,兩年來,在新蒲新區,像孫榜衍一樣獲得助學獎勵的被征地農民子女達到251名,共獲得助學金180多萬元。受資助學生中有研究生5名、本科生150名、大專和高職學生96名。
到目前,新區已安排178失地農民當上環衛工人,53人到遵義醫學院新蒲校區就業,遵義四中新蒲校區就業招聘正在進行;失地農民自主就業培302人,補助資金45萬元;辦理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補助4戶16萬元,現正辦理繳費20余戶;辦理農村合作醫療或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補貼資金92.72萬元。
一份養老保障,一份經營性資產,一份子女就學補助、一份醫療保險補助、一個就業崗位和就業培訓補助,如陽光雨露播灑進新區失地農民的心田,他們親切地把“五個一”惠民政策比作同步小康的“五子登科”。
記者手記:
當下,工業化、城鎮化大背景下的開發區建設如火如荼,因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等引發的矛盾面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面對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如何解決他們的現實困難和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等民生問題,事關社會穩定和發展。如何密切聯系群眾,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遵義市新蒲新區實施的“五個一”政策從農民短期、中期和長期生計全方位進行系統解決問題的做法和經驗,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值得借鑒和學習。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