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督查不留“死角”
本網訊 8月29日,丹寨縣委督查組對18服務個窗口、4個縣直部門、6個鄉鎮進行突出性檢查。12名同志被通報批評并在電視臺曝光:5人用電腦玩游戲、1人織毛線、6人不在崗。相關單位負連帶責任,一并被通報。
這是丹寨縣加強作風建設,提振干部精氣神的一個縮影。年初以來,該縣出臺公務人員“十二嚴禁”和“十二不準”新規定,4000名干部向全縣人民作紀律作風承諾。抓住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等重要節點,針對公款吃喝、公車私用、上班時間打麻將、公款寄送賀年卡等方面的問題開展明察暗訪和“搖號”查崗,綜合運用紀律處分、公開通報、典型曝光等手段執紀問責。全縣6鄉鎮實行“廉政灶”公務接待用餐,機關嚴格執行“公函”接待,嚴審營業性飯店開具發票,有效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此外,在全縣執法監管部門、政法機關、金融機構、經營性服務行業、綜合協調機關、群團組織等60余家單位開展作風整頓活動,不定期抽派相關單位人員和縣內各級“兩代表一委員”代表、群眾代表等人員參與,采取搖號督查,暗訪督查主要由農民身份的“兩代表一委員”或普通群眾,暗訪機關干部工作作風。
今年以來,共開展作風督查18次,涉及對象3600人。通過督查,對存在問題的9家單位和31名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對3名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進行大會通報和誡免談話。
夜查鄉鎮“走讀”干部
“干部像候鳥,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這是群眾對一些基層干部“走讀”現象的生動描述。教育實踐活動以來,丹寨縣深入整治干部“走讀”現象,取得了較好成效。
2014年5月,出臺《關于禁止鄉鎮領導干部“走讀”的規定》,在考勤、請銷假、辦公無休日、服務態度、責任追究等五方面作出具體的紀律要求,將每次督查結果列為鄉鎮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目標績效考核、鄉鎮干部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僅此5-8月,縣委督查組對基層干部“走讀”開展6次實地暗訪和夜間電話督查。夜間電話督查,要求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3分鐘以內用辦公室座機電話回復。對未嚴格落實規定的4個鄉鎮進行全縣通報批評,責成4個鄉鎮主要負責人以書面形式向縣委主要領導作深刻檢討。對3名“走讀”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進行責任追究。
通過整治干部“走讀”,鄉鎮紀律作風得到進一步加強,在預防和處理突發事件、化解矛盾糾紛、服務群眾等方面,實現工作的常態化。
狠剎農村“酒席風”
“農村亂辦濫辦酒席現象十分嚴重,給生產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丹寨縣下大力氣狠剎農村“酒席風”。
隨著制度的嚴厲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公職人員大多不敢也不愿觸摸“紅線”。但在農村,情況就有所不同。“大酒三六九,小酒天天有”,可以說是農村不良習俗的真實寫照。除了婚喪嫁娶外,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畢業升學、參軍入伍,甚至生病康復幾乎都請“喜酒”。特別在少數民族村寨,農戶建一幢新房,有的“酒”要請五、六次之多,已經違背了慶賀和增進友誼的初衷,變成了一種斂財的方式。此外,辦酒席時,一條不成文的規矩讓大家苦不堪言:家家戶戶必須到場幫忙,否則“等到你家有事時大家都不上前”;如在遠方趕不回來,就得出錢請人替代。在這種約定俗成的規則下,每家每戶被迫自覺遵守,無論怎么忙都先“吃酒”再說。如今,這股風愈演愈烈,村民除了不堪負重的經濟負擔外,還耽擱寶貴的農忙和掙錢時間。不少村民為躲“酒”,不得不遠離故土跑到省外打工。
今年3月,丹寨發出“簡辦婚喪嫁娶、規范操辦酒席”的倡議,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宣傳,努力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出臺“轉四風剎酒風正民風”的意見,從老百姓最關心的具體問題抓起,從老百姓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將“酒席風”禁令納入村規民約,村民簽訂承諾書,自覺參與到“革陋習、樹新風”中來。對違規操辦酒席的干部職工、村組干堅決予以查處,并作為典型案例在媒體上曝光。
借“酒席風”整治,干部職工和村組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喪葬殺牛”,是排莫村自古流傳下來的舊俗,殺掉一頭牛,實際上也就“殺”掉了貧困農戶的半個家當,已成為許多村民致貧返貧的“黑手”。縣紀委駐村干部通過一年多的交心談心,終于說服并消除群眾顧慮,破除了這一沿襲數百年的陋習。
“民生特派”進基層
生態移民、危房改造、城鄉低保……都是關乎民生的大事。2014年3月,丹寨啟動民生特派監督,嚴肅處理損害群眾利益的瀆職失職行為,及時回應群眾合理訴求。
該縣將91個村居劃為20個責任區,設立直通信箱、發放監督卡,對退耕還林、種糧補貼等73項民生項目實現監督全覆蓋。在政府網站開通專欄,宣傳各項惠民政策,發布資金兌付清單,便于群眾查閱核對。以“三問三評”與群眾面對面:政策是否知曉、評議是否公開、發放是否足額?項目落實滿不滿意、干部作風好不好、村兩委有沒有公信力?編印知識讀本4萬份,制作發放“民生特派監督牌”800張、“民生監督聯系卡”4000張,建立調查摸底臺帳,走訪農戶25172人次。
年初以來,完成2013年度城鄉低保核查,涉及資金4982萬元;開展“五項重點資金”檢查,抽查12400人次;開展家電下鄉“地網專項”行動,完成縣內21家經銷商23859件家電核查,涉及財政補貼資金578.3432萬元,涉嫌套騙資金128萬元,目前收繳126萬元。通過民生特派監督,發現問題線索26件,信訪了解20件,立案6件。
2014年,全縣兌付各項惠農補貼資金3763萬元。民生特派監督,在維護民利,化解矛盾,增進干群關系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從源頭上剎住了“優親厚友風”。
“電筒干部”夜走山鄉
整治了“四風”頑癥,換之而來的風清氣正。
縣級領導示范帶動,每人聯系1個縣直單位、1個鄉鎮和1個村,縣直各單位分別聯系一個村,將征求到的“四風”意見與精準扶貧、五戶聯保、新農村建設、一村一品等民生工作結合起來,了解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和實際困難,建立臺賬,逐項落實。各級黨員干部入戶57208人次,走訪企業76家,召開座談會551場,領題調研172個,解決信訪積案17起,解決民生問題1039個,處理矛盾糾紛631個,幫扶項目531個,解決資金3100萬元,建章立制226個。1500多名黨員干部帶頭整治城鎮衛生,清運垃圾2.16萬噸,完成植樹造林660萬株,整修道路125公里,協調幫扶資金3568.8萬元,落實致富項目11個,引進重點項目3個,為群眾提供致富信息3154條次,制定脫貧創業方案2128個。
基層面貌變化不小。91個村居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安全生產、新農村建設、一村一品等培訓,進一步理清思路,增強產業發展信心。建立村、自然寨、村民小組三級服務網絡,中心村每天安排1名村干輪流值班;自然寨每周固定1天時間為群眾辦事。制作“便民服務牌”、設立“代辦事項收集箱”,村干部趕場天集中受理事項,為群眾“集中代辦”。
今年3月以來,丹寨的農村,活躍著一支打著手電走村串寨的隊伍,鄉親們親切稱之“電筒干部”。他們挨家挨戶開展“精準扶貧”摸底、與群眾促膝談心,和群眾搭成發展伙伴,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電筒干部”夜走山路的星星點點,形成了一道別致的鄉村夜景。(陳煥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