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清明出半土,谷雨上半林。但今年雨水足,氣溫高,竹筍出土快,長勢旺……”連日來,在錦屏縣三江鎮卦治村1000余畝楠竹基地上,“楠竹經”是副支書王家標與幾位造林工人每日必道的首選話題。
這是錦屏念好“楠竹經”拓寬林農“增收路”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結合山區氣候特征,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利用當地楠竹等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根據楠竹產業周期短、投入低、回報快的優勢,把楠竹產業確定為該縣重點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進一步拓寬了廣大林農致富增收的渠道。
2014年,該縣共投入項目資金600余萬元,實施楠竹項目5000畝,建立5個“農民竹業合作社”,采取村民以山入股、林業局出資共同開發的模式,廣大林農紛紛流轉土地參與楠竹產業開發,激發了農村社會創業增收脫分致富的同步小康建設熱潮。
為幫助楠竹產業的健康發展,該縣還投入10萬余元幫扶資金,購置了三套竹筍加工設備和100余把挖筍鋤,無償提供給 “農民竹業合作社”,并從浙江省龍泉市聘請專門技術人員,分赴合作社向竹農面對面、手把手的傳授技術,有效解決了農民竹業合作社缺技術、少資金、無設備等突出問題。
“卦治村過去一直很窮,村民沒有創收的渠道,如今政府重視,為我們無償提供資金和技術,發展楠竹種植產業,增強了我們造林致富、同步小康的信心的決心” 村民文貴和跟筆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3畝竹林,平時種杉樹,20年才能有收入,現在種楠竹每年產值都在6000元左右。
山當田耕、竹當菜種。看著楠竹基地的藍圖正在一步步顯現,楠竹產業發展的配套措施正在一步步跟進,住了一輩子大山、走了一輩子山路的錦屏林農們,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譚水平 龍 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