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如今走進掌坳村,放眼望去,32米苗族特色風雨橋橫跨丹江河,160盞節能路燈點亮苗寨夜色,6座休閑涼亭別具一格,2千米硬化步道干凈明亮······一幅嶄新畫卷呈現眼前。
“起初以為報個到、見個面就回去,沒想到他來了就不走,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真服了!”談起唐成軍,雷山縣大塘鎮掌坳村支書楊昌彪樹起老母手。
2013年2月,縣財政局干部唐成軍跟隨“駐村大部隊”,成為了掌坳村的一名駐村干部。起初,群眾認為唐成軍是個“小崽崽”,干不成什么大事,因此對他不理不彩。而對群眾不夠歡迎的眼光,唐成軍并不計較,決定從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
掌坳村是苗族銅鼓舞的發源地,而銅鼓舞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省內外曾有享名,但鄉村旅游并未隨之興起,究其原因主要是村寨基礎配套設施跟不上。為改善掌坳村村寨籬笆步道、村寨環境臟亂等基礎設施現狀,唐成軍抓住“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機遇,在“娘家人”縣財政局竭力支持下,掌坳村成為全縣12個“美麗鄉村”建設之一,并列入全縣5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示范村之一,獲得風雨橋、休閑長廊、人飲水池、通組公路硬化等建設項目15個,財政獎補資金195萬元。為盡早將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建成落地,、唐成軍沒有雙休日,每天進村入戶作宣傳動員,在村“兩委”及黨員干部帶動下,全村村民積極投工投勞參與建設,風雨橋、垃圾池、飲水池、停車場、太陽能路燈······一個個項目相繼建成落地,環境好了,前來觀光休閑的游客絡繹不絕,去年,該村破天荒地接待游客超過1000人次。
唐成軍認為發展經濟,讓群眾富起來,這才是關鍵。但對平常習慣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村民來說,發展談何容易?說破嘴皮,不如做出樣子,唐成軍向農民租下4畝田,用來進行稻田養魚、種植油菜、白菜、土豆等試驗田,一年下,收入有3萬多元。在他的影響下,許多農戶跟著他發展特色種養殖,紛紛走上了致富路。當年,唐成軍看到黔森公司投資5000萬元在掌坳村建設短嘴黑毛豬繁育、產銷一體化開發制品廠,他瞄準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立即向縣扶貧辦申報掌坳村黑毛豬養殖項目。在他的帶動幫扶下,現掌坳村黑毛豬養殖存欄2000頭,李正華等5戶種養殖大戶申報微型企業,獲得“3個15萬”財政獎補資金,5戶發展農家樂,20戶成為瓜果蔬菜種植大戶,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5400余元,比上年增長1900元。
把鄉親們的事當著自己的事來辦,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唐成軍多方協調組織捐資助學圓了村里2名貧困學生的大學夢。抗旱救災期間,自掏腰包出資800元組織群眾抗旱自救。每當“三·八”、“五·四”等傳統節日和吃新節、爬坡節等當地節日臨近時,他總是第一個捐上三五百元,支持群眾舉辦各種活動。組織駐村工作組員與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困難黨員等困難群眾結對子幫扶,在春節、“七一”等傳統節日為他們送去節日祝福和生活物品。一年來,唐成軍走訪慰問14位困難群眾,拿自己的“薪水”送去2470元慰問物資,為群眾辦好事實事20余件。
唐成軍的真心付出,贏得了上級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去年,唐成軍被為“貴州省優秀同步小康駐村干部”。 (潘國雄 李小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