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立足實際,積極探索,不斷創新遠程教育工作方式,緊緊圍繞“建設備、強管理、學特色、重轉換”四項舉措,力促遠程教育工作上檔進位,助推同步小康創建。
整合資源,配強設備。一是注重遠教網絡覆蓋。整合各部門資源、多渠道湊集資金,先后投入113.5萬元用于遠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套,投入資金783萬元資金新建、改擴建村級活動場所,解決農村無現代遠程教育活動室現狀,全縣已建成遠程教育站(點)172個,實現遠教網絡全覆蓋。二是注重站點設備更新。省、州、縣三級按一定比例匹配資金,添置液晶電視、DVD、衛星數據接收機、電腦等設備對重點遠教站點進行更新,2013年全縣15個完成重點遠教站點設備更新,站點設備正常運轉。
強化管理,正常運轉。一是強化骨干隊伍培訓。轉變過去單純站點管理員技術培訓模式,與各類培訓有機結合,增加交流溝通平臺,舉辦1期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管理員和村干培訓,培訓335人,選派參加省、州遠教骨干人員培訓30余人次。二是強化設備維護管理。督促村“兩委”換屆結束后立即交接遠程教育設備和更替遠程站點管理員,并要求做好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時間安排、教學人員落實等工作,健全站點管理人員和輔導教學人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站點規范化管理,確保第九屆村“兩委”換屆結束后,遠程教育正常運作。三是抓好輔助網站建設。更新升級遠程教育網,開設“黨建促小康”專欄、“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頻道”鏈接和“共筑中國夢”專題鏈接等,實時更新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工作情況,搭建黨員群眾學習交流平臺。
圍繞中心,特色學習。一是圍繞中心引導學。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州、縣的中心工作及重大決策部署引導黨員干部、農民群眾集中學習,組織3000余人次參加了學習十八大報告及黨章知識競賽,在全縣掀起了學習十八大精神熱潮。二是打造精品吸引學。策劃制作具有雷山民族特色、適合雷山群眾的教學課件,下發至各教學站點供黨員群眾學習,2013年制作了《苗族銀飾鍛制的能手》等5個雷山特色課件,累計創作了鄉土課件92個,制作成教學光盤9000余盤。三是創新方式推動學。創新“菜單式”、“點播式”等靈活的教學方式,針對群眾需要什么學什么、什么感興趣學什么,如干榮村站點采取“菜單式”進行蔬菜、獼猴桃、核桃等種植和稻田養魚實用技術培訓,打造出62畝蔬菜示范基地, 1400畝核桃種植基地,40畝獼猴桃基地,全村90%以上的農戶均掌握2-3門實用技術。
以用為本,學用轉換。一是搭建功能交互平臺。利用遠教平臺覆蓋面廣、宣傳方式靈活的優勢,通過遠教網站和制作課件、紀錄片等方式宣傳鄉村景點,助推鄉村旅游業發展,西江鎮西江村遠教站點添置電腦、電視、桌椅等電化教學設施,打造“游客之家”,為外來游客提供便利服務,豐富景區內涵,提升旅游檔次, 2013年以來共接待游客近1000人。二是搭建黨群“連心橋”。利用遠教站點遠程網絡平臺,組織空巢家庭通過網絡視頻與遠在他鄉的親人“見面”,增進親人感情,2013年春節丹江鎮羊排村“空巢老人”金志芳通過QQ視頻與兩年未見面的兒子進行了視頻對話,2013年以來,共組織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與外出的親人“見面”400余人次。三是構建“一體化”平臺。以遠程教育站點為陣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構建“遠程教育+文化共享+村村通”一體化學習平臺,利用遠教網絡開展產業技能系列培訓,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累計開展培訓2243期,培訓23744人次。(龔福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