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公統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發展“綠色產業”致富記
本網訊 走進雷山縣望豐鄉公統村,1000余畝烏紅透亮的“科技楊梅”呈現一派豐收景象。眼下,該村農民紛紛上山采摘楊梅上市銷售。苗族青年王增海高興地說:“我種有280株科技楊梅,今年有170株已掛果,預計收入4萬多元。科技楊梅成了致富的法寶”。
公統村位于雷山縣城西部,距縣城26公里、鄉政府13公里,雷(山)舟(溪)公路穿寨而過,全村現有276戶,1150人,轄9個村民小組,有黨員28名(其中女黨員6名),全是苗族。人均耕地面積0.7畝,1999年前,人均收入不到600元,人均口糧不足250公斤,是個人多地少的一類貧困村。
群眾要致富,公統要發展,出路在哪里?1996年當選為公統村村委會主任的王增世,面對群眾信任和期盼的目光,王增世坐不住了,經過發動全體黨員、村組干部展開了討論和反復進行研究,“村兩委”一班人理清了發展的思路,那就是要結合自然環境好的生態優勢和交通便利優勢,在果品上做文章,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單一的經濟模式營造向著“短、平、快”效益轉化,積極引導全村農民發展以“科技楊梅為主的果品生產,盤活了山區資源,激活了山村經濟,走出了一條致富途徑。
1999年,公統村“兩委”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兩山”扶貧攻堅的大好機遇,積極爭取生態楊梅種植項目,組織和帶領全村農民向荒山進軍,發動群眾退耕還林種果樹,通過雷山縣扶貧開發辦的牽線搭橋,得到浙江省寧波市人民政府資助3萬多株嫁接楊梅,在縣扶貧辦、林業局(果品)等部門的技術指導栽培下,經過望豐鄉黨政領導和公統村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當年全村建成了高標準的楊梅基地700多畝,但還有部分農戶不愿退耕還林種楊梅,為了讓一大家共同致富,通過村“兩委”和王增世支書積極做好群眾思想工作。直到2008年,全村建成楊梅基地1200畝,其中連片726畝,零星474畝,戶均4.5畝。該村九組有一家困難戶名叫王力,一家4口人,由于貧困,沒有錢買樹苗,通過王增世資助他家200多元,用于購買楊梅樹苗500株,于2000年,種植楊梅17畝,去年王力家已有100株掛果收入20000多元。
據連任18年村主任、村支書的王增世介紹,全村科技楊梅1200畝中,今年已掛果見效益的面積達800畝,以每畝產鮮楊梅1000公斤計,總產量可達80萬公斤,按每公斤售價8元計,總產值可達640萬元,戶均23180元。
為了進一步抓好優質果品這一支柱產業,搞好對外宣傳,爭創品牌,策劃銷路,引進外商。2004年,該村由5人組成了果品協會,州、縣黨代表、縣人大代表、黨支部書記王增世被推選為協會會長。協會成立后,切實解決了農民“種果易、銷路難”的問題,王增世接受筆者采訪時說:“由于我們村種植楊梅地區海拔高、向陽、無工業污染、楊梅烏紅透亮,酸甜可口味美,深受消費者喜愛。”6月24日這天筆者到楊梅基地采訪看到前來該村購買楊梅的客人可達2000余人,當天銷量可達2000公斤,給果農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
據了解,目前該村農民紛紛上山采摘楊梅運到凱里體育館、二商場上市銷售,深受消費者青睞。(張希才 李應光 王珺)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