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想不到我們烏東村會通柏油路了,更想不到村里發展得這么快、這么好啊,現在我們的日子變得有滋有味”坐在家門口香樟樹下乘涼的村民楊光敏會心地笑著說。
3年前的烏東村,“深藏山硅”無人知,是雷山縣典型的貧困村;3年后的今天,有著120來戶、500多人的烏東村一躍成為全縣、全州乃至全省有名的“文明村”“新農村試點村”。這得益于有好的班子、便捷的公路和全新的觀念。
好“班子”,讓發展引領了烏東
“好的、強有力的班子帶領我們村走上了和諧、發展的道路”烏東村民對村干部紛紛點贊。
烏東村歷來以村級組織換屆為契機,注重從復退軍人、高中或大學畢業還鄉、經濟能人中培養和選拔青壯年人員進入村“兩委”班子,確保了村班子的戰斗力。而“用制度管好人,才能做好各項工作”是烏東村歷屆班子的共識。因此,有關黨組織建設、經濟發展及社會管理等20余項制度不斷得到建立、完善。近幾年來,該村從未發生過一起刑事和上訪案件,呈現出“個個遵法紀,戶戶守誠信”的良好局面。村里爭取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多個,資金400多萬元。完成進村油路改造1.8公里、村寨步道硬化4200米、民房改造25戶、農戶房前屋后硬化4440平方米、寨內排污溝修建1700米、污水處理池2個、沼氣池建設85口,另外完成蘆笙場、風雨橋、寨門長廊、村綜合樓等建設,基礎設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村容寨貌大變樣。
強“產業”,讓富裕滋潤了烏東
“在家采茶、搞建設,一年的收入不少于5萬元。在家同樣有產業,還可以照顧老小,不想再外出漂泊闖蕩了。”村民楊昌松說。
烏東村搶抓發展機遇,以農村“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為抓手,以“兩推動、四做強”(素質推動、示范推動;做強茶葉產業、做強蔬菜產業、做強畜牧產業、做強旅游產業)為載體,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茶葉、特色蔬菜、天麻、牛、羊等種養殖業和旅游業,走出了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致富路子,烏東村的窮、舊面貌蕩然無存。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1040元迅速提高到6128元。
黑“玉帶”,讓外界認識了烏東
黃里至烏東旅游公路橫穿烏東村寨腳,緊緊將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景區及縣城區串聯成線,在實現旅游景點綜合性價值有效開發的同時,為烏東村發展種、養殖產業及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先機。旅游路開通后,到西江千戶苗寨和雷公山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地走進烏東村領略農家習俗和風光,烏東的旅游區位優勢在凸顯,“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建起來。2014年來,到烏東苗寨觀光、體驗民俗的游人達1000多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5萬元以上,旅游業效益在烏東村開始得到顯現。旅游公路讓外界認識了烏東,拉近了烏東與外界的時空和距離,外來游客紛紛走進這雷公山深處的“桃花源”。
新“觀念”,讓文明走近了烏東
作為苗寨,烏東村的節日和酒席也別樣多,以前很到村民因成天‘泡’在酒桌上,使人變成“好吃懶做”,延誤農事耽擱農活,導致農民很難富起來。如今,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烏東人生活的節奏,同時引導村民自覺摒棄“庸、懶、散、浮”等陳規陋習,積極營造出文明、勤儉、清廉的社會新風尚。為徹底改變臟、亂現象,村黨支部積極開展“黨員一幫一”、黨員服務在“農家”、“整臟治亂進農戶”等活動,從而使村民從“小家”觀念轉變為“烏東是我家”大觀念。組織黨員群眾實施村寨綠化、亮化工程,共栽種各種綠化樹500余棵,完成村里三條河流治理1300多米,當年撒滿牛糞、豬糞、污水橫流的村間小道,全部被硬化聯戶路取代,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子里歡聲笑語,歌聲飛揚,幸福指數洋溢在鄉親們的臉上。
如今,走進烏東,看到的是“屋前搭瓜架、屋后栽果樹、屋檐掛葡萄、屋腳清溪流”的景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園”,給人以恬靜、清爽、優美、與世無爭的感受……(李格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