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養了80頭生態黑毛豬,一年利潤達八九萬,比過去做木材生意強10多倍!”46歲的雷山縣方祥鄉雀鳥村民楊興華偷著樂。
楊興華原是方祥鄉雀鳥村一帶“有名”的生意木材老板,每年都穿梭在方祥各個村寨“走私”木材,一年到頭辛辛苦苦,能賺上8000多元,除生產生活開支外,所剩無幾,2009年開始實行生態補償后,更是斷了他的財路。2011年,楊興華也開始轉業發展傳統的黑毛豬,由于生態良好,造就了豬的肉質鮮嫩、口感回香的品質,用他的話來說,黑毛豬吃的是山野菜,喝的是山泉山,出了欄的個個都是“金元寶”。現在楊興華發展到存欄80頭的養豬場,雖然賣出的價格比市場貴些,但往往還是供不應求。
這只是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轄區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程惠及群眾的一個縮影。
據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岑應輝介紹說,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從2009年開始,至2013年,已成功兌現2149.71萬元,受益農戶6000余戶。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不僅惠及了雷公山腹地的農民,而且提高了農民的護林意識,轉變了農民發展觀念。
雀鳥村村支書吳賢告訴筆者,因為生態環境好,村民們搞的種養業普遍質量和價格都比其他地方高,村民們得的實惠越多,愛護山林的那份心也更足了,發展綠色經濟的那份勁更大。
當地農民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大發展鄉村旅游、茶葉、天麻、折耳根等綠色經濟,紛紛走上了小康之路。地處雷公山腹地半山腰的丹江鎮烏東村依托田園風光和水系景觀,發展體驗觀光旅游,吸引了眾多的親子游,今年1至6月,該村接待游客1.3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立足荒山資源優勢,發展茶葉1200畝。去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到6218元,距小康生活只差一步之遙。
據悉,該縣依靠生態資源從事鄉村旅游、茶葉、天麻、林下雞、金花淑、楊梅、葡萄等特色經濟發展的農民就達6萬人,年創下的產值逾10億元。如今行走在雷公山腹地,滿眼皆綠,林下雞鴨成群,林中茶葉香飄,林枝結碩果,構筑了一幅幅多彩的生態美麗畫券,編幟著雷山農民的小康夢。(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