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幾年來,雷山縣采取四種模式,加快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為全縣同步小康創建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社員參加由合作社定期舉辦的各種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再通過合作社社員與農戶結成幫帶對子的連鎖效應,加快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育和開發。目前,全縣1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與10370戶農戶結成幫帶對子。
“企業+農戶”的模式。依托全縣6家重點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產業化培訓基地,根據農戶和企業的需要,每年定期組織種養殖戶、科技示范戶分別到企業、基地和園區參觀學習,接受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術,使龍頭企業成為培育農村實用人才的“孵化器”。
“項目+農戶”的模式。以實施各類項目為契機,積極邀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引導農戶在實踐中學習創業技能,在參與項目實施中學習致富本領,加快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技術員+農戶”的模式。一方面實行每位農技干部包抓1個示范點和10戶科技示范戶,定期上門指導農戶學習使用新技術。另一方面積極發揮“土專家”、“田秀才”的傳幫帶作用,引導和組織他們與普通農戶結成共學共富對子,手把手傳授技術,實現共同富裕。
據初步統計,截止目前,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總數已達到4805人,涉及種植、養殖、農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農產品加工、經營和流通等領域。(趙仕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