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15時05分,一個名叫“楊天明小伙子”的網友,在新浪微博上發出了一條信息。這條關于尋求鑒定凱里市客車站聾啞人愛心募捐活動的信息,一經發出,黔東南信息港記者便對此開展走訪調查并得到大家熱烈反響,這在“全民記者”的時代里,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今年,我們迎來新中國正式設立記者節的第14個年頭。在過去的13年里,我們見證了中國“全民記者”從萌芽到爆發的進程,展現著整個社會參與意識、公民意識的提升。
140個字帶來變革 一個人一個“通訊社”
最普遍的容量為140個漢字的微博,恰好是兩條手機短訊的字節長度,不長也不短。“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用面對很大的框框。”相比博客大容量的“意見發表”,網民“我是草根”認為微博更“方便就手”,只要動動指頭,不到1分鐘就可以把所想的寫下來。
就是這樣的“快速”和“便捷”,點燃了網絡群體的傳播效應,成為了一種全新的信息播報,乃至生活方式,更廣泛地推動了“全民記者”的草根化——— 一個賬號,一個文字框,一個提交發言的按鈕,“人人都有麥克風”,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這項活動的開啟,收到了市民的強烈反響,在我們的民生頻道(http://ask.qdn.cn/)和其他相關頻道里,得到大家的踴躍關注,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這一塊的工作,歡迎大家提供話題和線索。(唐云芳)
歡迎關注
黔東南信息港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qdnnews
黔東南信息港騰訊微博:http://t.qq.com/newsqdn/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