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籍80后侗族導演丑丑欲將其打造成《劉三姐》之后里程碑式作品
本網訊 9月16日,全國首批少數民族電影工程影片之一 ——《侗族大歌》在從江縣高增鄉民主村正式開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之鄉從江縣成為該片主要拍攝基地。國內首位侗族年青女導演丑丑率部分主創人員進駐基地開拍,并稱發現最完整千戶侗寨,贊拍攝地世間獨一無二,欲將該片打造成《劉三姐》后里程碑式經典作品。
9月16日上午《侗族大歌》劇組按照侗族習俗舉行“祭薩”儀式。在從江縣的侗寨,凡村里有重大活動和節慶必先祭拜祖母神“薩歲”,拜過“薩歲”預示著一切順利成功。(張琪 攝)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間流傳的一種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復調音樂。它和諧的和聲,純正、古樸、完整的民間多聲部音樂,被譽為“天籟之音”,是侗族祖先創造的珍貴民族文化資源,是迄今為止貴州省唯一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江縣高增鄉民主村民自發歡慶電影開拍
據了解,《侗族大歌》講述的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阿蓮、那福、千樹三位主人公都是侗族歌師,卻都經受著愛情與友情的熬煎。那福和千樹都愛上了阿蓮,為了那福,千樹深深地隱藏自己的愛,決定忍痛割愛,選擇離開。而那福為了千樹同樣做出了忍痛割愛的選擇。三人彼此在理性上都選擇了放棄,60年漫長人生旅程中,在情感和意識深處,他們三人卻終身相守,不離不棄,刻骨銘心。
男主角那福的扮演者蕭浩冉的劇照
女主角阿蓮的扮演者王嘉劇照
主演和導演現場交流
《侗族大歌》從創作完成到開拍,已歷時4年。為打造侗族大歌這張文化名片,該片導演丑丑幾乎走遍了黔東南的侗寨,走訪了數十位侗族歌師,在2010年完成了劇本創作,同年9月,影片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和國家民委審查批準立項拍攝。目前該片被國家民委、中國作協列為全國首批少數民族電影工程影片之一。
拍攝現場
整部電影拍攝基地落戶黔東南從江縣美德侗寨片區,這里因5個錯落有致又相對集中的侗族村落匯聚1200余戶人家而被譽為從江的“千戶侗寨”。 丑丑導演曾贊嘆,這里的這里居住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融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這里侗寨的生活的氣息,質樸的民風民俗在其他地方已經很難再遇到,這里堪稱最完整的千戶侗寨。
此外,從江縣往洞鎮的信地、曾沖、榮福,以及谷坪的銀潭、下江鎮巨洞村等都是取景拍攝的重要地點,預計整個拍攝周期60天。
民主村的臨時小演員
男主角那福傳歌劇照
據了解,《侗族大歌》主創班底匯聚了好萊塢著名華裔資深電影人、奧斯卡獎、金球獎終身評委盧燕女士,還有北京電影學院資深教授黃式憲,華語樂壇著名音樂人姚謙,中國影壇優秀青年電影攝影師江秀佳,貴州著名民族服飾設計師林雪飛等。在演員陣容方面,除了飾演老年阿蓮的盧燕女士,還有飾演老年那福的著名演員王慶祥;主要年輕演員有實驗阿蓮的金雞百花最佳女配角得主王嘉,飾演那福的內地新秀蕭浩冉和飾演年輕千樹的臺灣創作型歌手韋禮安。整個演員隊伍的構架屬于實力派超豪華陣容配置,保證了電影的厚重和張力。
在電影開拍當天,劇組主要拍攝了侗寨祭祀活動和那福傳授侗族大歌等場景。除了兩位年輕主要演員王嘉賓、蕭浩冉到場拍攝,其余主要演員根據拍攝安排計劃在9月19后陸續進駐拍攝地。第一次飾演少數民族主要角色的蕭浩冉在談到這次拍片體會時坦言,自己之前對侗族文化沒有多少了解,接拍這這部電影后上網查了很多有關侗族的資料,學到很多東西,開機前半個月還到從江的多個侗寨體驗生活,真正體會了侗族是這樣和諧、友善,這對塑造好那福這個角色很重要。
侗族年輕導演丑丑在電影《侗族大歌》開拍現場
導演丑丑接受采訪時表示,電影《劉三姐》是五十多年前的一部經典之作,如今她的目標是再創一個經典。為籌備好這部電影,展現侗族大歌最精髓的部分,《侗族大歌》影片在音樂的選擇上也幾近苛刻。從2010年她就開始收集整個侗族大歌地區的侗歌,4年來從成千上萬的歌曲中精挑細選出30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供影片使用,可謂是千挑萬選。歌的種類特別豐富,除了大歌聲音歌、還有牛腿琴歌、琵琶歌、童謠等,老人的,小孩的、男女對唱都有。對于拍好這部電影,丑丑導演信心滿滿。她說,侗族大歌音樂本身太豐富了,所以這部電影出來后會成為新的電影類型,而且有實力的主創班底支撐,有地方各級部門的支持、有當地群眾的配合,相信這部電影也可以像當年的電《劉三姐》那樣成功的推出。(李勇清 攝影報道)(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李勇清拍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