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政協委員黃艷儒提交提案,認為整體學制太長導致學生畢業太晚,造成適應社會慢、婚育壓力大等諸多不便。他建議,將現行的小學到高中的12年學制縮短為9年,這樣19歲就可以大學畢業,可以更早地規劃人生。
其實,類似的提案在之前早就提過,相關討論也開展了多輪。比如2011年,全國人大代表、化州一中名譽校長陳華偉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遞交建議,認為中小學教育10年就夠了,此舉可減緩人口紅利消失帶來的用工荒、社保壓力以及就業遲帶來的“剩男剩女”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惠州市科協主席黃細花也建議修改《義務教育法》,為修改學制提供法律支撐。
不過,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學制修改的幾個理由很難成立。從總體上看,所謂的“用工荒”并不是人力荒而是結構荒,以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為例,其699萬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而簽約率不足使得就業成為一個現實性難題。也正是因為如此,前幾年為了減輕就業壓力,一些專家建議要大力開展職業教育以推遲就業時間。而隨著社會延遲退休的呼之欲出,若是提早進入社會和職場,意味著更多的人的工作時間將會拉長,這對個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至于學生畢業太晚,婚育壓力大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晚婚晚育已經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一個大學畢業生即便提前二到三年進入社會,步入職場,對于其人生規劃來說,其實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事實上,沒有人在19歲大學畢業之后,就開始談婚論嫁謀劃人生,大多數人也多是在30歲左右才會考慮到人生的未來。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步入職場而言,大學校園談戀愛其實更加方便而自由,再加上對校內結婚甚至生子的政策的放寬,可以說,縮短學制解決“剩男剩女”其實是個偽命題。
從時下的情況來看,九年初等教育實行的是國家義務教育,屬于國家公共政策的兜底。在很多貧困地區,這可能是一些孩子能夠獲得最穩定的教育保障。而之后由于經濟條件等各種原因,造成了事實上的輟學,教育權利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很顯然,縮短學制對這些孩子并不公平。同時,教育自有其規律,其時間也不容隨便調整。減輕學業負擔不是一個時間問題,還有課綱設計、教育目的、成長階段的限制,若是過于短暫,就可能破壞孩子的成長周期和相應的規律。
以美國為例,盡管其全國沒有統一的學制,各個州的學制多種多樣,但美國現行學制基本上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2年,高等教育4年,研究生教育2—4年。由此不難看出,小學到高中的12年學制并非國內獨有的現象,更不成其為適應社會慢、婚育壓力大等諸多不便的重要誘因。
事實上,導致“剩男剩女”問題的既在教育又非教育,本質上還是社會性問題。“剩男剩女”的本源是社會進步之下,社會婚姻觀的改變、生活環境的變化、生存壓力的加大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若不能從個人觀念、就業壓力和生存環境進行改善,那么靠縮短學制無疑是“病急亂投醫”,在方法有失妥當。
退一步講,即便要進行學制改革,也應體系性和綜合性的入手,在科學論證和全盤調整的基礎上穩步推行,而不是以“剩男剩女”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作為理由而輕易實施,如此不符合公共政策調整規律的建議,并非對教育和孩子負責的應有之舉。(堂吉偉德)
上一篇 :讓學生假扮警察打砸罪上加罪
下一篇 :公款送禮“網”費心機是“心魔”作怪


- 1.貴州省上月經濟運行情況 PPI自20
- 2.長江日報:給依法討薪創造條件
- 3.全州電子商務現場觀摩暨總結會召開
- 4.莫讓彩禮成為婚姻的負累
- 5.《爸爸去哪兒》給父親重新定位
- 6.航班延誤服務不能滯后
- 7.延遲領取養老金不合理
- 8.公權失范才是對法治最大的傷害
維權參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