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英國、韓國、中科院、中國地質科學院、清華大學、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南方喀斯特研究院的眾多頂尖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研究領域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與修復作了精彩的演講。經過激烈的碰撞和充分研討后,最終形成論壇共識。
“申遺成功后,最重要的還是當地政府對民眾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主旨演講中,談及貴州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來自韓國江原大學的教授、國際洞穴協會主席禹卿植給出他的建議:從小孩到老人,都要讓大家很清楚的知道,世界遺產對大家的意義是什么?會帶來什么?為什么要保護?因為,保護對大家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遺產保護好了生活也會隨之得到很好的改善。
無獨有偶。“保護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需要漫長過程的系統工程。但我認為最重要的環節是保護觀念的普及。”隨后發言的中科院院士袁道先舉了一個例子:拿貴州而言,現在已經有了荔波和施秉這兩個世界遺產地。但據了解,很多當地的居民并不知道,在他們看起來司空見慣的種植玉米和馬鈴薯的“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是對世界自然遺產的破壞。
“比方說,種植的時候,刨土很常見。但殊不知,一旦在喀斯特地貌的土質條件下,土松了,遇到雨季,就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就有荒漠化的可能。因此,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的當地政府,肩負著傳播、宣傳、普及保護觀念的重任。”
當天下午,論壇在經過了主旨演講和現場交流的環節后“移師”黔南州龍里縣,參會嘉賓在實地考察了龍里的相關地質地貌后,發表了論壇共識。
延伸閱讀
“中國南方喀斯特”: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得到了增補,現由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組成。其中云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組成第一期的“中國南方喀斯特”進行申報,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全票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廣西桂林、貴州施秉、重慶金佛山和廣西環江組成“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項目,于2014年6月23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作為對“中國南方喀斯特”的拓展。
“喀斯特”即巖溶,是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是一種地貌特征。“中國南方喀斯特”擁有最顯著的喀斯特地貌類型(如尖塔狀、錐狀喀斯特)以及如天生橋、天坑之類的雄偉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是世界上最壯觀的熱帶至亞熱帶喀斯特地貌樣本之一。 (記者 沈麗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