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滄桑巨變,80年彈指一揮間!10月13日上午,由新華社、光明日報等中央媒體和省市媒體記者組成的采訪團來到紅軍山烈士陵園,在烈士紀念碑前致以哀思并送上花籃,拉開了“踏著紅軍足跡·感知遵義變遷”——紀念遵義會議召開80周年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的序幕。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采訪團將踏著當年紅軍的足跡,圍繞紅色文化、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集中展示遵義在遵義會議精神的引領下發生的巨大變化。
大型采訪拉開序幕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為隆重紀念遵義會議召開80周年,遵義市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了此次大型主題采訪活動。
13日上午,在紅軍烈士陵園舉行簡短的啟動儀式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田茂松與采訪團成員在遵義會議會址進行了座談。他表示,遵義市國家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濃厚的紅色基因,希望采訪團踏著當年紅軍長征在遵期間的足跡,去發現改革開放以來,遵義在基層設施建設、城鄉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發生的變化特別是遵義人民在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引領下,發揚優良傳統,奮力建設家園的精神面貌。
參觀遵義會議會址
采訪第一站是遵義會議會址。“會址”位于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這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是當時遵義城里首屈一指的宏偉建筑,高墻垂門,巍巍峨峨。著名的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長方桌、掛燈、壁柜以及20只木邊藤心摺疊靠背椅,遵義會議會議室的復原陳列,小樓里各領導人辦公住宿的原貌復原,讓記者們不由想象到當年領導人們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將紅軍引向勝利前進的道路的場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是遵義會議紀念館迅速發展時期,現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會議會址的組成部分有:遵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住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秦邦憲住址、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紅軍警備司令部舊址等,已形成頗具規模的紀念體系。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紅軍烈士陵園劃歸了紀念館,2004年新建“遵義會議陳列館”、2007年“紅軍街”開業,使以遵義會議會址為中心的紀念體系不斷蓬勃擴展,成為貴州乃至全國的紅色旅游勝地。
在會址的另一側,是遵義會議陳列館改擴建項目,據介紹,該項目是為延伸遵義會議紀念體系、拓展接待服務空間、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社會功用而建設的。陳列館于2013年動工建設,計劃201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80周年之際對公眾開放。整個陳列館以戰略轉移,開始長征;遵義會議,偉大轉折;轉戰貴州,出奇制勝;勇往直前,走向勝利;遵義會議,光輝永存五個部分突出遵義會議的鮮明主題及紅軍長征轉戰貴州的光輝歷史。
尙嵇重溫茶山關歷史
當日下午,采訪團來到遵義縣尙嵇鎮,聽取文史專家、黨史研究專家對當年紅軍在茶山關進行戰斗的情況介紹。茶山渡逆江而上約八公里,是桃子臺渡口,順流而下約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 茶山關關口高出江面300余米,渡口兩岸高山壁立、懸巖聳峙,此處烏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因此被歷代兵家稱為“險渡”。就在這江防要塞,英勇的紅軍卻令憑險而守的敵軍不戰而潰,兵不血刃橫渡烏江、挺進遵義,演繹了一段厚重的紅色經典。據介紹,1935年1月初,紅軍來到茶山關渡口,在幾位當地的船工幫助下,從附近竹林就地取材做成竹筏并使之相互連接,橫跨烏江兩岸的形成“竹橋”,又打撈起被國民黨沉在水中的船只, 強渡了烏江。當年紅軍與老百姓和諧融洽的相處,如今紅色文化又在尚嵇得以良好的傳承。“學校注重教育,我更是常對孫子講紅軍當年的故事,全鎮的孩子們都知道這段光榮的歷史,尚嵇人以此為自豪。”尚嵇鎮68歲的退休干部吳發明說道。
神秘、美麗而祥和的尚嵇鎮依托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正緊緊圍繞“縣城副中心、交通小樞紐、民俗文化鎮、省級示范鎮、黔北新明珠”的定位,積極打造“感恩圣地,水韻天堂”形象品牌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