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地理樞紐成為真正的交通中樞,將彌補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加快相關產業在貴州的布局、助推同步小康建設。作為“一帶一路”樞紐的貴州省在構筑東中西部聯動發展的新模式、建設連接南北東西大通道、打造國際貿易投資合作和開放新平臺、推動國內產業布局優化調整方面大有可為。
立體交通助貴州擺脫“地無三尺平”制約
2012年初,國務院出臺支持貴州發展的國發2號文件,提出貴州要堅持把交通基礎設施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打破交通瓶頸制約。此后,貴州相繼啟動高速公路、水運和鐵路集中建設會戰,以期在“十二五”末打通交通“動脈血管”。
近年來,貴州省相繼貫通了蘭海高速、廈蓉高速、杭瑞高速等大通道,可直達廈門、北海等“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到2015年,5100公里高速公路在貴州境內將形成“六橫七縱八聯”骨架,貴州將承擔起長江上游地區重要陸路交通樞紐的功能。
目前,貴州快速立體交通網絡初具雛形。據貴州省交通廳統計,2013年,貴州建成高速公路651公里,新增8個縣通高速公路,形成9個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建設規模進入西部12省市區第一方陣,建設速度位居全國前列。2014年,貴州計劃建成高速公路項目15條(段),72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突破4000公里。到2015年,打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最后的交通瓶頸,成為西部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的省區之一。
鐵路方面,貴廣高鐵開通后貴陽至廣州僅需4小時,將給西南諸省提供一條便捷出海通道。成都鐵路局客站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劉琨說,貴州省的高鐵建設已步入快車道,高鐵樞紐貴陽北站將與貴廣高鐵同期啟用,設15臺32線,未來幾年還將引入長昆高鐵、渝黔鐵路、成貴高鐵以及貴開城際和貴陽環鐵等多條線,旅客高峰小時發送量達萬余人。貴陽將成為西南重要高鐵樞紐城市、西部地區連接華南珠三角地區的鐵路中樞。
“今年貴州啟動了水運建設大會戰,3年內將投資百億元。2015年,貴州北入長江的航運通道烏江將率先貫通,輻射貴陽、遵義、銅仁等地多個港口。”貴州省交通廳副廳長韓劍波說,貴州未來的水運發展目標是構建“兩主四輔”的出省水運通道體系,打通“北入長江、南下珠江”的兩條出省水運主通道,構建港口樞紐、船舶產業和便民水運體系。
此外,今年貴州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30%左右,民航“干支兩旺”格局初顯。民航貴州監管局局長王勇說,為優化區域航空布局,貴州還將加快支線機場建設。六盤水機場、仁懷機場將于2015年、2016年建成投運,遠期將形成“一干十三支”的機場運行格局。
“交通中樞”為貴州撐開“四化同步”空間
在堅持交通引領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使“地理樞紐”升級為“交通中樞”的同時,貴州適時制訂“四化同步”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現代化交通體系縮小城市間時空距離、連通產業園區與資源腹地、暢通毛細血管服務民生,謀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同步發展。
貴州的交通規劃充分考慮與產業的對接。到2015年,5100公里高速公路在貴州境內將形成“六橫七縱八聯”骨架:貴陽市與其他市(州)政府所在地有2條通道連接;與相鄰各省(區、市)形成2個以上省際通道,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15個;高速公路覆蓋全省規劃的5個1000億元產業園區、10個200億元產業園區、20個100億元產業園區及數十個風景名勝區、農業產業園。
——高效的交通走廊將使貴州的城鎮化擺脫唯一特大城市貴陽“小馬拉大車”的尷尬,增強對滯后地區的輻射和帶動。貴州省今年內將編制貴陽連接各市州區域中心城市的高速鐵路網絡規劃,加快推進城際鐵路建設。未來,貴陽將以連接周邊地區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為依托,建設一小時經濟圈。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認為,黔中經濟區正加速進入一個城市擴張期,將有望形成一個超大城市群,增強貴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構建以貴陽為中心,以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以主要交通走廊為主軸的空間開發格局。
——交通條件改善特別是水運通道的打通,將為貴州煤電磷、煤電鋁、煤電鋼、煤電化“四個一體化”贏得發展機遇。貴州開磷集團首席專家王國維說,交通大發展將降低貴州省的物流成本,有利于貴州企業產品向國際市場輻射,使貴州的資源、能源優勢向長江經濟帶中下游的中南、華東地區輻射,形成差異化發展和產業布局。
——交通為貴州山區特色農業和旅游業打通了最后的瓶頸。貴州省副省長劉遠坤說,貴州是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的天然理想場所,但過去囿于交通運輸瓶頸,土生土長的“山珍”要么運不出去,要么物流成本太高。現在貴州具備了把“山珍”賣向全國的物流條件,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正逢其時。
立體交通優勢轉化為區域產業發展動力
立體交通網絡的成型,讓貴州的一些遠郊農業鄉鎮一躍成為經濟重鎮,讓貴州有望成為港粵游客到西部地區旅游的首選,也利用通達全球的“空中廊道”使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得以崛起。貴州政商等各界普遍對交通改善貴州投資環境、引領新一輪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調整充滿期待。
“亞洲磷倉”貴州甕安縣是烏江航運和黔中地區的交通樞紐。所謂樞紐,能連接川、渝、黔、湘、桂、鄂6省,卻長期不通高速公路、不通航,嚴重制約了發展。不出兩年,這里將建成至貴陽等地的5條高速和1個航運港口,幾乎條條是出省通道,交通樞紐成為現實。甕安縣交通局局長張遠軍說,正是基于這些利好,深圳芭田和山東金正大兩大化肥企業爭相布局,很快將形成上千萬噸產能。
隨著貴廣高鐵即將開通,黔南州龍里縣到貴陽市僅需10分鐘。龍里縣委書記胡志峰說,該縣正依托交通優勢,一方面建設輻射貴州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和公路信息物流港,另一方面做強高新產業園區,搶抓泛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機遇。
專家認為,未來貴州在國家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調整中的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等方面積極謀劃主動爭取,將促立體交通優勢更好更快轉化為區域產業發展動力。
從國家層面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貴州省發改委總經濟師張美鈞說,長期以來我國生產力布局中存在資源地與加工地脫節問題,資源富集地區大多以原材料初加工和直接輸出為主,深加工較少布局,大量的資源運出去加工成制成品后又銷回到資源地區,這樣不但造成資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費,還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建議按照“等量置換”的原則,調整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錯位發展,把能源、資源深加工項目布局在資源富集地區,解決資源基地和加工基地脫節問題,促進優勢資源就地轉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從省級層面應加快推進貴州優勢產業升級步伐。貴州開磷集團首席專家王國維說,貴州的磷煤化工等企業如果不能抓住有利時機加快轉型發展,把產品結構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調整,就可能在交通大發展中進一步淪為資源和初級產品輸出地。
從縣級層面合理規劃好產業支撐。銅仁市德江縣委書記張珍強說,依托杭瑞高速、烏江航道,目前德江規劃了以生態茶葉、生物能源等為主的農特產業園,以電子、機械制造等為主的工業園,以及港口現代物流園。
以改革開路多元融資破解“投資饑渴”
貴州地處喀斯特山區,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復雜給交通建設增添了難度。貴州境內修1公里高速公路大約需要投資1億元,平均橋隧比在45%以上。到2015年,貴州高速公路建設總投資將達到近4000億元。為初步打通出省水運通道體系,三年內水運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在100億元以上。三年鐵路建設大會戰期間,貴州省將完成鐵路建設投資1800億元以上。資金壓力大是貴州交通建設形勢逼人的一面。
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偏低、地方自籌資金難度較大、單一舉借債務的封閉融資模式等多種原因,導致貴州交通建設過去長期較滯后,歷史欠賬較多。隨著近年來貴州經濟起飛勢頭顯現,交通建設需求集中釋放,加快投融資改革勢在必行。
據統計,近年來貴州省交通投資實現高位增長,2013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資產投資858.6億元,同比增長40.2%;鐵路建設投資322億元,位居西南第一、全國第三,創歷史新高。
雖然交通建設難度高投資大,但交通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效應愈發明顯。今年1至6月,貴州省高速公路完成投資直接拉動GDP增長約186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約84萬個,消耗鋼材約116萬噸、水泥約700萬噸。暢通毛細血管則為許多過去交通閉塞的村寨打開了致富路。
在資金壓力面前,貴州探索變省級單一舉債建設為“省市州共同出資、建設以市為主、運營省統一”模式,變單一依靠貸款建設為應用新型融資工具,爭取更多直接融資產品到交通建設、養護、營運、管理領域,破解“投資饑渴”。
一是擺脫了交通建設省級單一舉債的模式,初步實現“省市州共同出資、建設以市為主、運營貴州省統一”。由省級高速公路投資企業與地方政府共同組建高速公路建設融資平臺,實現了地方業主項目的融資合法化,解決了地方融資平臺不能貸款的問題。通過融資平臺整合省級和地方資產,挖掘地方潛力開展融資,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以土地換資金、以資源換資金等方式,將高速公路建設貸款抵押、質押資產延伸至房地產開發等領域。
二是加強跨區域、跨部門綜合協調,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快交通建設。將國土、林業、環保、水利、交通、扶貧部門的力量匯聚起來,統籌解決群眾水、電、路的具體需求。在畢節市大方縣,遵義至畢節高速公路主線6300多畝土地和地上附屬物的丈量、清點和登記,僅用23天完成。
三是變單一依靠貸款建設,為創新應用新型融資工具,爭取更多直接融資產品應用到交通建設、養護、營運、管理領域,多種模式為公路建設融資。貴州省近年來積極推進高速公路項目招商引資,通過BOT+EPC、BOT+EPC+政府補助、融資+合作建設等模式,已建和在建BOT項目18個1398公里、總投資1427億元。2013年,利用多種方式融資762億元,同比增長79%,創歷史最佳水平;直接融資等多元化融資到位170億元,實現零突破。 高山擋不住,天塹變通途。波瀾壯闊的交通建設必將為貴州進一步改革開放、加快發展、后發趕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興黔富民譜寫新的篇章。(新華社記者齊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