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丹寨縣在加強招商引資的工作中,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綠水青山的“底色”下加快轉型、提速發展,努力實現工業和農業極速轉型,力求促進發展和生態的雙贏。
丹寨汞礦原來是貴州省最大的幾個汞礦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因礦源枯竭而把所有的生產人員全部撤后,留下了200多萬噸廢棄礦渣,長時間的日曬雨淋,給礦區周邊的環境及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了一定的影響。
一名工人正在檢查礦渣處理設備的工作情況
2011年,丹寨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把以汞礦廢渣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中環礦業資源有限公司引入了丹寨汞礦,開展礦渣綜合再利用生產。該企業正常運轉時每年需要40萬余噸的汞礦渣,這就讓丹寨縣汞礦渣如何處理的問題有了“答案”, 中環公司在對礦渣二次回收后提煉黃金,提煉后再回收加工制成環保磚,企業這種循環利用的生產模式把汞礦廢渣逐步地“吃干榨盡”,在還給礦區周圍一片青山綠水的同時,企業效益也實現了最大化,這樣,長期困擾當地政府的一系列環保問題也迎刃而解。
一名工人正在清理處理后的汞礦礦渣
在丹寨縣,生態與效益齊頭并進成為了該縣招商引資的一項重要目標。丹寨喜湘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豆制品加工為主的食品企業,企業入駐之初,丹寨縣就把企業污水處理列為企業建設的配套項目一并審批,每天260多立方的污水,當天就能得到有效處理。今年,該縣又投入了40多萬元對該企業的排污系統進行技改升級。
一名工人正在清理處理后的汞礦礦渣
據了解,目前有98家企業入駐丹寨縣金鐘工業園區,各企業在環保方面投入的資金也相繼達到了2000多萬元。縣委、縣政府通過嚴格的環保準入制度,強化污染源頭控制,大力引進高科技和環境承載力強的項目,有力地推進工業園區內的企業向高質量、高速度、低污染、低成本的方向發展,用生態環境營造發展優勢,讓原生態的綠水青山帶來了金山銀山。(黃曉海 張燕 韋有亮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