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帶動就業9300人、追討工資4363萬元、化解矛盾892起、幫助5000名貧困學生上學……簡單的數字背后,是手把手、心連心的情懷。
2015年9月17日,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上,作為全省唯一縣級發言單位的丹寨,再次引起關注的目光。2014年4月1日,丹寨4名干部生命定格在入村開展工作的山路上,被追認為全國“最美基層干部”。由此,丹寨“群團”精神拔到一個新的高度。“接地氣,留足印,干部群眾心貼心,這是我們工作的全部內容。”2015年6月,入選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侯美傳這樣詮釋。
目前,丹寨建有群團工作室200個,基層群團組織發展到616個,志愿服務者達1.6萬人。經費上優先考慮,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僅2014年就支出378萬元;鶎泳W絡建設覆蓋到鄉鎮、村居及社會組織,與黨建共建、聯建,做到陣地共享、活動聯動。
“群眾性”,是群團組織特有優勢。他們在活躍經濟、促進就業、勞務維權、關愛兒童等方面搭建平臺,盡可能“生活化”服務群眾。2012年以來,6個鄉鎮相繼建商會,全縣有異地商會2家、行業協會19家1433人、合作社208個會員6572戶。借助“錦繡計劃”、“雨露計劃”,搭建創業就業平臺。共開展技能培訓3626人,為601名青年、婦女、殘疾人發放小額貸款4343萬元,貼息212.33萬元;建成民族手工微型企業100戶,產品50余種,年產值7000萬元;帶動婦女常年從業1000人,靈活就業6000人,人均增收3000元;青年致富帶頭人創業130人,年產值1800萬元,帶動就業2300人,人均增收3850元。建成一批殘疾人創業就業示范基地,促進殘疾人創業就業306人。
圍繞“抓好黨建促發展”目標,選派125名干部到開發區和農業園區87家企業一線“駐企”, 幫助建立企業黨組織87個、工會41個、共青團39個、婦聯31個,帶動工建、團建、婦建,解決生產問題1700個,促進企業增效5014萬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幫助3401名農民工追討工資4363萬元,為6425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設立農村社區維權站點91個,調處矛盾糾紛892起,調處成功率98%;創建平安家庭4.66萬戶。
關心教育,關愛留守兒童成長。動員老師、干部與7736名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扶助5000多名貧困學生上學。建成8個鄉村青少年文化宮、29個親情聊天室、10個心理咨詢室、29個留守兒童之家,啟動實施10所“希望童園”。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錦雞舞”作為校園課間操,在全縣50所中小學推廣傳承。建立微信群、QQ群200多個,發布各類信息3000條,解決相關問題2300件,有效引領網絡輿論導向。此外,在全縣農村全面推行“五戶聯保”模式,800個村寨衛生環境有較大改觀,農村消防、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事故明顯下降,村兩委及群團組織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據了解,2012年以來丹寨基層群團組織“牽手”4萬人,做的是“順氣”和“疏經通絡”的事,群眾交口稱贊。( 陳煥春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