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發改委、省能源局共同召開“貴州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工作啟動會暨新聞通氣會”。記者獲悉,我省成中國首批電力體制改革試點省份,率先進行電力體制深化改革。同日,貴州電力交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1、“西電東送”面臨供需矛盾和市場挑戰
省發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張應偉介紹,國家將貴州列為“西電東送”重要省份以來,我省電力工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4年底,全省發電裝機已達4669萬千瓦,比“西電東送”剛起步時增長了7倍多。
同時,與全國絕大多數地區一樣,我省電力工業發展也存在著諸多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交易機制尚待完善;配售電及投資主體單一,售電側競爭機制尚未建立;電價關系沒理順,市場化定價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西電東送”面臨供需矛盾和市場挑戰,定價機制仍不完善等。
5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我省成為全國7個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省之一。
2、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分開分電壓等級核定輸配電價標準
省發改委副主任徐元志介紹,我省電價機制中存在著種種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首要目標之一,就是將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式機制上分開。改革和規范電網企業運營模式,核定電網企業準許收入,電網企業按照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收取過網費,不再以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價差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科學合理測算電網輸配電價,即加強成本約束,促進電網企業加強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充分考慮電網正常合理投資和運行維護需要,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根據電力用戶用電特性,分電壓等級核定輸配電價標準,提高輸配電價監管的科學性、規范性和透明度。
徐元志指出,用戶或售電主體按照其接入的電網電壓等級所對應的輸配電價支付費用,實現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成機制上分開。結合我省電力體制改革進程,有序放開輸配電價以外的其他競爭性環節電價,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或售電主體通過協商、競價等市場行為自主確定電力價格,達到構建與市場要求相適應的電價形成機制的目標。
3、售電側改革
先期選取貴安新區、興義地方電力開展售電側改革,組建混合所有制模式的貴安新區配售電公司,興義地方電力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配售電公司。逐步放開增量配電投資業務,形成售電側競爭市場。
4、積極爭取擴大跨省跨區電力交易
爭取國家支持,按照市場化機制,12月31日前,與廣東省、南方電網公司協商建立完善黔電送粵(含黔電送深)交易機制,積極爭取擴大與廣西、重慶、湖南等周邊省(區、市)的跨省跨區電力交易,促進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
5、貴州電力交易中心運行增加發電權交易品種
據悉,按照“政府主導,共同組建,穩妥推進”原則組建的貴州電力交易中心16日在貴陽正式掛牌運行。
該中心自2月試運行后,推出了年度雙邊協商、集中競價和掛牌交易等三種交易方式,目前已有14家發電企業和425家電力用戶參與,涵蓋了有色、化工、冶金、建材、煤炭、電子等行業,簽約電量達到263.7億千瓦時,占省內售電量的31%,比例居全國首位。
省經信委副主任宛會東介紹,中心正式成立后,將實行注冊制,豐富和完善交易品種,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發電權交易、富余水電競價上網交易、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等品種,待市場成熟后,可開展電力期貨、衍生品市場。從交易周期來說,立足貴州實際,以年度和季度等中長期交易為主,短期交易為輔。貴州電力交易電子平臺建成后,可開展周、日等短期交易。
6、改革預期效果:輸配電價總水平有所降低
通過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改革和規范電網運營模式,加強和完善對電網企業的監管,分電壓等級核定輸配電價標準,為推進電力上網側和銷售側價格市場化奠定基礎;力爭輸配電價總水平在現在的基礎上有所降低,推進電價結構趨于合理;合理核定電網企業的準許收入,保障電網合理投資能力;設立平衡賬戶主要用于平衡輸配電價結構等用途,同時對特色優勢、新興產業進行扶持。
通過電力市場改革試點,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自主協商交易價格,有利于建立煤-電-下游企業的共同利益機制,通過自發的市場調節來達到多方共贏。
通過售電側改革試點,探索社會資本進入新增配售電領域的有效途徑,增強配電網建設的投資能力,增強電力用戶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提高電力利用效率。
原標題:電力體制改革 貴州先行 力爭降低輸配電價總水平
上一篇 :貴州舉報交通違法行為最高獎萬元
下一篇 :看看在貴州什么工作工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