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劉承宇) “媒體揭出驚天黑幕:中國75%電表都被蓄意加速”近期,一則標題勁爆的微信再次在微信圈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網帖稱,南方某報調查發現,中國75%電表都被蓄意加速,國家電網公司兩年違規收費27.4億元。
那么事實到底如何呢?
微信上的帖子以羊城晚報報道的名義,透露國家技術監督局對全國34種電表進行了抽檢,結果發現,75%的電表都出現了正誤差,大多數快10%左右,偏差最大的要快28%,即人們所說的“走得快”。
隨后,記者在網上搜尋了相關信息,發現這則“謠言”早在2005年就已經在網絡上出現,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國家電網公司也曾多次通過官方微博進行否認。
央視也在去年6月發表調查新聞進行澄清,經過央視記者調查發現,電表的質量把控上除了企業內部必須的三道關外,質監部門在外部監管上也還有三道關。每一只電表出廠后都必須交由質監指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定。前后要經歷六道關口進行質量把控,其中任何一道關口過不了都不可能安裝入戶。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布的,近年來對全國單相電能表產品質量抽查結果顯示,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因此網上流傳了近十年的有關電表被蓄意加速的說法毫無依據,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為何會有電表被加速的說法?
由于近年來各地積推廣智能電表,而反映電表“走得快”的事例越來越多,所以這一帖子又開始死灰復燃。
網帖也列舉了智能電表走得快的主要原因,如新的智能電表比機械表靈敏,更加精確。老機械表在家電待機時電表不走,而智能電表卻會走數;電壓,電流不在額定值導致電表走得快;智能電表本身的耗電量也轉嫁給消費者。
實際上電表敏感度、電壓和電流的變化、電表自身消耗等問題都是電能表國標中常規要求實驗室進行測試的項目,目的就是為了減少電表收干擾程度保證計量的準確。網絡上有關電力部門做手腳,電表里面藏貓膩兒等說法是完全沒有事實依據的。
如果懷疑電表準確性怎么辦?
用戶如果覺得電能表準確性有問題,可向當地供電部門提出檢測要求。此外,用戶也可以將疑似有問題的電表交給第三方檢測機構,如當地質監局等進行檢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