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周燕玲) 電影《海洋天堂》一開頭,一位躊躇的父親緊握著兒子的手坐在一條孤舟上,準備投海自盡,其原因是癌癥晚期的父親無法再照顧自閉癥的兒子。
黔東南州小海龜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很多家長也時常想,如果自己也患有癌癥,生活無法自理的孩子該怎么辦?一位母親坦言:我和丈夫商量好了,誰最后走,誰就負責把孩子一起帶走。
4月2日,是自閉癥日,記者近日走進黔東南州小海龜特殊兒童康復中心,探訪那群被成為“星星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等候父母來接自己回家的孩子
董老師和她女兒:女兒2歲的時候,發現與正常孩子不同,曾去過北京、廣州等大醫院檢查,后被確診為自閉癥。她曾覺得生活就此失去了希望,看不到未來。
教孩子發音
一年以前,為了患有自閉癥的女兒康復訓練,她來到小海龜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做老師,女兒在此訓練。她告訴記者,女兒在4歲之前都不會說話,去年的4月25日,她第一次開口叫我“媽媽”,我這輩子都會記得這一天。
黃老師和患有自閉癥的女兒
在一天養一天,希望政府能有一個機構托養患有自閉癥的孩子,我可以把所有的錢、房子等全部捐出來,只希望我們去世后,能有人幫忙照顧孩子。
李女士和她的兒子:家住雷山的李女士,為了讓不會說話的兒子情況改觀,與丈夫分居兩地,帶著兒子獨自租房在凱里。
3歲了仍不會說話,愛動
據她介紹,已經3歲大的孩子仍不會說話,特別愛動,別人說什么,他完全無意識,“我特別好奇兒子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
王先生和他的一對兒女:王先生是一位送煤工,每個月3000元工資,一對兒女都患有自閉癥,已經4歲大的哥哥和妹妹都不會自己吃飯。
王先生和自己的一對兒女
王先生牽著女兒的手
面對家里患有智障的妻子和一對不會說話的兒女,王先生經常換角度思考,幸虧自己的孩子只是不會說話,而不是癱瘓和患有重大疾病,自己能活一天就養孩子一天。
周先生和他的兒子:自從妻子去世后,他發現8歲大的兒子越來越不對勁,不愛說話也不愛理會人。
媽媽去世后,變得不愛說話
周先生坦言,是因為照顧生病的妻子而忽視了對兒子的關心,才造成今天的結果,并希望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定要給予細心的照顧和愛。
吳先生和他的兒子:吳先生15歲大的孩子在小海龜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已有8年時間,他覺得患有自閉癥的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單純的人,沒有想過再生一個小孩,因為怕分散精力,照顧不好患有自閉癥的兒子。
給兒子扣衣服
牽著爸爸的手回家
在康復中心,原本心情比較低落的兒子,一看見爸爸來接自己,臉上馬上露出了笑容,并拉著爸爸下樓。
何為自閉癥?
自閉癥的概念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于1943年首次提出,在醫學上也稱孤獨癥,是一個尚沒有被全社會知道、了解的病癥。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每88個新出生的嬰兒里就有一個自閉癥兒童,其語言與交流障礙是最主要的癥狀,到目前為止仍找不到病因,只能通過早期干預治療。
專家建議:及早發現 及早治療
據悉,兒童孤獨癥的發生存在一些危險因素,包括:父母生育年齡大于35歲、孕婦在早期經過保胎治療、有過胎停或死胎史、孕期有感染發生,孩子出生為早產低體重兒,出生后有缺氧或窒息、發生病理性黃疸、孕婦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等。
專家建議,如果確診孩子患有孤獨癥應早期診斷并干預,且系統訓練很重要,1歲半到2歲接受系統的孤獨癥治療、治療周期超過2年,每周強化訓練40小時效果最好。
專訪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創始人:胡亞榮
特殊兒童康復教育路 布滿荊棘與質疑
從2007年開始做專職的特殊兒童康復,這一條路就不像胡亞榮老師想的那么輕松,“曾經的我充滿斗志,覺得自己定能改變這些孩子,但這幾年下來我無力了,真的無力了”。
在400多平米設備齊全的房子被國資委公產辦收回后,胡老師的康復中心搬到了100多平米的出租屋內,本想作為一個過渡期,但沒想到這一過渡就是8年時間。
期間,找了無數次房子、無數個單位、無數個領導,每一次胡老師和家長們都是失望而歸,直到2015年初,經過多方努力,康復中心才搬離10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有了些許起色。
“有一次我去市里面的一個單位遞交材料看能否得到幫助,但那個單位的主任就是不肯接那些材料,我反問他為什么不接,他回答我說就是不想接你的材料”,胡老師有些哽咽的說。
在近十年的路途里,來自外人的質疑聲也不斷剝落胡老師那顆堅定的心。
當去向政府尋求幫助時,曾有人問:胡老師你做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到底賺不賺錢,如果不賺錢那你為什么還會做?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但我確實沒有賺到錢,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堅持做了這么多年。”
除了被人質疑是否賺錢外,還有另一種質疑,那就是“既然這個康復中心號稱是公益性質的,為什么你還要收費呢?”
“政府一分錢都不幫助我們,我們要生存就得需要本錢,康復中心一個月進賬3萬元,除去7個老師2萬元的工資,2000元房租,以及孩子午飯錢,所剩無幾。即使真的有一兩萬元的收入,又會有幾個人真正愿意這這件事呢”。
胡老師表示,不愿有自閉癥康復中心這樣的機構存在,更不愿有自閉癥的孩子存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