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傳統村落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華夏子孫文化認同的紐帶。傳統村落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村落衰落、消失的現象日益加劇,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刻不容緩。相關數據統計,在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內減少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村落文明,如何在保護、傳承、發展的鏈條中讓我們的古老文明得到延續,
2015年11月中旬,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黔東南峰會將在貴州凱里舉行,全球文化學者、政府相關人士匯聚一堂,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獻計獻策。
傳統村落保護:國家在行動
為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于2012年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一次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在各地初步評價推薦的基礎上,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并公示,確定了第一批共646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同時,為指導地方做好相關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對已登記的傳統村落進行補充調查,完善村落信息檔案,根據《傳統村落評價認定指標體系(試行)》,建立地方傳統村落名錄。各級傳統村落必須編制保護發展規劃,確定保護對象及其保護措施。
為此,以地方政府及相關住建、旅游、文廣等系統紛紛行動起來,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增磚添瓦。
黔東南傳統村落數量獨占鰲頭
2012年4月,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通過各省政府相關部門組織專家的調研與審評工作初步完成,全國匯總的數字表明中國現存的具有傳統性質的村落近12000個。
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豐富,黔東南地區民族傳統村落資源豐厚,權威數據顯示:黔東南州共有民族傳統村落276個,占全省426個的65%,數量全省第一;占全國2555個的11%,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據悉,經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委員會評審認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游局等七部局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994個,貴州省134個,其中,黔東南州有51個村落獲列入。
黔東南苗寨侗寨旅游前景廣闊
黔東南自治州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豐富多樣,中國傳統村落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結合當地優秀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民族風情,黔東南自治州政府正在打造生態旅游創新區,并提出加強民族文化生態的保護和自然生態的保護,使自然生態與旅游相銜接,在有效保護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找準文化與商業的平衡點。
具有奇特風貌的苗寨、侗寨經歷了千百年的洗禮和歲月沉淀,吸引了大量絡繹不絕的國內外游客,借助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暨黔東南峰會這一重大事件節點,相信不只是黔東南的苗寨侗寨,乃至全國的傳統村落都會找到一條集中保護、傳承、發展的融合可持續發展之路。(海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