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充分發揮婦聯職能和半邊天作用,州婦聯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全州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幫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促進婦女居家靈活創業就業為切入點,從多方聯動共建 “留守兒童之家”,創建“樂和之家”、搭建愛心橋梁等方面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領導重視,“黨政牽頭、多方參與”,共筑“兒童之家”
2013年5月,黔東南州委辦州政府辦印發《關于開展“三關愛”活動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將兒童之家建設和組建關愛留守兒童服務隊伍納入黨委政府公共服務體系,采取基層黨委、政府、社區、教育等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等多方參與合作方式,為兒童提供有效的服務和保障,進一步促進留守兒童安全感和社會歸屬感。
以促進婦女居家靈活創業就業為婦女增收致富關愛留守兒童
創新思路,積極探索引領廣大婦女主動融入經濟主戰場的新路子。2013年州婦聯創造性地提出了以“1151”工程為載體,有效促進我州婦女居家靈活創業就業( “1151”工程,就是培育、建立100個婦女創業就業示范基地、培樹100個鄉村旅游示范戶、500個以女性為主的微小企業、1000名生產發展能手)。
作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一種新模式,州婦聯通過創新“1151”工程載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群眾家庭收入,緩解了部分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等社會管理熱點難點問題,發揮出良好的關愛效益,為更多留守兒童留住了母親,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加快了我州優質特色種、養殖及加工、民族文化手工產業和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提升了婦聯把“婦女之家”建設成為“堅強陣地、溫暖之家”的社會知名度。
1、摸清底數。2013年底開始,全州婦聯系統用了近半年的時間對婦字號基地、女大學生創業基地、鄉村旅游示范戶、以女性為主的微小企業及女企業家和女能手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并建檔立卡,為打造“1151”工程奠定基礎。
2、狠抓培訓。結合不同層次婦女群體的需求和特點,積極爭取各級各部門支持,積極開展“錦繡計劃”培訓和“雨露計劃·三女培訓”,兩年來共召開產業片區工作座談、“錦繡計劃”培訓交流等座談會6次,舉辦各類培訓班60余期,培訓學員近3000余名,爭取到位培訓資金400余萬元,切實提高了廣大婦女創業能力和技能水平。
3、培樹典型。通過培育和扶持基地,積極引導扶持返鄉女農民工成為致富帶頭人,如:黎平縣老煙刀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貞瓊,11歲時父母相繼去世,1998年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2010年返鄉創業,先后開辦了“老煙刀食城”、“老煙刀山莊”、“香豬黑毛豬養殖基地”,2012年正式成立“黎平縣老煙刀生態養殖有限公司”,2015年將“老煙刀”飲食拓展到了貴陽,解決了200多名婦女的就業問題;仰啊歐民族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文枝,18歲起就外出務工,先后到廣州、東莞、虎門等地從事服裝研究、設計、制作,2008年回到家鄉投資,創辦了黔東南州仰啊歐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同時開辦民族服飾制作,手工刺繡,設計生產培訓班,每年培訓婦女1000余人,直接解決凱里下崗婦女再就業100余人;施秉縣古苗疆刺繡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劉英,返鄉創業后于2013年成立公司,采取“獨立研發、培訓生產、來料加工”等多種經營形式,公司帶動300余名婦女就業,其中專業繡工150人,公司曾為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設計民族舞蹈服飾;黎平縣壩寨鄉犀牛坡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面積354畝,投入建設資金200多萬元,帶動農村創業就業婦女人數124人,人均年收入3.2萬元。通過努力,兩年來全州共扶持培育婦女創業就業示范基地124個、鄉村旅游示范戶149戶、以女性為主的微小企業636個、生產發展能手1062名,積極向全國、省婦聯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婦女創業示范基地,獲“全國手工編織就業創業示范基地”1個,“全國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個, “貴州省五星級巾幗示范基地”5個,“四星級”8個,“三星級”8個,“手工創意設計示范基地”8個,省“錦繡計劃”培訓項目32個,共獲各級各部門各類扶持資金400余萬元,切實起到了“培樹一個典型、建好一個基地、帶動一批婦女、致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進一步提高了返鄉創業、居家靈活就業的積極性。
州婦聯通過實施“錦繡計劃”、“1151工程”,共解決全州婦女居家靈活創業就業8萬多人,緩解了我州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問題。
多方聯動共建 “留守兒童之家”夯實關愛服務陣地
1、以創建留守兒童之家為契機,搭建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平臺。從2009年開始,印發了《黔東南州“愛心家庭”關愛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實施方案》在全州初步形成“愛心家庭”、“代理家長”、“愛心志愿者”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的關愛網絡。2012年,聯合州委組織部、州教育局、州關工委,下發了《關于利用遠程教育站點建立農村留守兒童親情視頻聊天室的通知》,利用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建立“親情視頻聊天室”,定期向留守兒童免費開放,目前全州共建“親情視頻聊天室”802個。協助從江縣成功申報“樂和之家”項目,先后在貫洞鎮宰門村等5個行政村進行試點實施,四年來,試點村累計召開聯席會議48次,參加義工隊伍162人,參加愛心媽媽隊伍552人次,達到人人知曉、人人重視、人人參與,形成了關愛留守兒童的濃厚氛圍。
2、按“六有”標準,努力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州婦聯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黔東南州“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工作實施意見》,與組織部、教育局、關工委等留守兒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利用中小學校、幼兒園、親情聊天室、黨員活動室、農村書屋等場所資源共享,按“六有”標準(有組織機構、有活動場所、有基本設備、有專人管理、有明確職責、有經費保障并發揮作用)實現全州城鄉基層“兒童之家”陣地的普及性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州應建“兒童之家”575個,已建483個, 196個鄉鎮及287個寄宿制學校都已建立兒童之家,其中,省級示范留守兒童之家52個、州級示范留守兒童之家33個。
整合資源,積極搭建愛心橋梁
圍繞“共享藍天·關愛留守兒童”大行動主題,我會向全州發起招募愛心媽媽/爸爸/姐姐/哥哥/家庭倡議書,建立愛心志愿者檔案,擴大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隊伍。全州各級婦聯組織依托“兒童之家”,開展“靠近你溫暖我”、“我的中國夢”六一論壇、“祖國好家鄉美”等形式多樣、愉悅身心的集體活動,為孤困、留守兒童創造學習、交流和互助互愛的機會,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州共招募23062名志愿者,其中19887名愛心媽媽,同129556名留守未成年人結成了幫扶對子,開展各類幫扶活動67265次,累計提供志愿服務時間近30萬個小時,結對留守未成年人學校922所,切實履行“三關心”(生活關心、心理關心、成長關心)、“三到場”(節日到場、生日到場、開學典禮到場)和“五個一”(每月通一次電話、寫一封信、走訪一次、交談一次、每個學期關心一次學習)。
注重品德教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
一是我會把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作為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開展“明禮知恥·崇德向善在家庭”、“文明禮儀知識進校園”活動,連續三年與州文明辦、教育局等聯合舉辦“祖國好·家鄉美”“文明禮儀知識競賽”活動,全州60%以上中小學舉辦了比賽,全州在各縣預賽的基礎上舉辦初賽,分別獲得中小學第一名隊伍代表隊參加全省決賽,如2015年我州的兩支代表隊分別榮獲小學一等獎(全省只取1支代表隊),中學組二等獎(全省取3支代表隊)的好成績;二是大力宣傳法律法規,提高留守兒童學法、知法、守法能力。利用每年“三八”維權周、“6.26”、“12.4”、普法大講堂、綜治宣傳月、禁毒宣傳日、“關愛女童,反對拐賣”法制宣傳進社區、進校園、進村寨等活動。通過設立咨詢臺、舉辦普法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對《未成年人保障法》、《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爭做合格父母、培養合格人才》、《貴州省禁毒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講解,進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法律法規普及知曉率和提高廣大婦女家庭教育水平。三是開展家庭護衛網絡文化活動。聯合相關部門依托家長學校、留守兒童之家等陣地,州家庭教育學會,通過制作音像視頻、舉辦知識講座、編寫宣傳資料等方式,面向廣大家長普及科學網絡知識,提高家長媒介素養,增強網絡防范技能。
加強宣傳,創造關愛氛圍
積極依托各級網絡媒體宣傳報道關愛留守兒童的好經驗、好做法。人民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雜志、新華網等媒體先后到我州進行采訪并作宣傳報道, 2014年2月初, “人民日報”記者郝迎燦到雷山縣考察我州手工產業,并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傳承民族工藝·促進就地增收—貴州16萬繡娘踏上脫貧路”的新聞報道;2015年,中國婦女報記者王春霞到我州雷山、臺江、縣采訪返鄉創業就業的繡娘后,在中國婦女報上連載了三期“貴州省‘錦繡計劃’系列報道”。又如:2013年7月23日《經濟半小時》報道的雷山縣榮防村留守兒童的故事告訴全國每5個孩子就有一個留守兒童,需全社會關愛等等。
存在的困難、問題和建議
1、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是父母和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生活的關心不到位,大多只看重成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施暴行為普遍存在,不易溝通,造成留守兒童厭學、缺少關愛、學習困難;二是“兒童之家”急需穩定的、優良文化素質的、有專業心理輔導技能的、品德好的社工人員,缺少穩定的資金對社工補貼;三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犯罪率普遍升高。
2、建議
一是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基金,解決生活的后顧之憂。州紅十字會建立關愛“留守兒童”基金,籌集各界社會愛心人士捐款捐物,主要支助“兒童之家”解決留守兒童和“愛心媽媽”的部分生活支出,統一管理支出,也可向愛心人士提供受助人基本情況,由支助人自行前往捐贈,捐贈和支出情況定期在政府網站上公布。二是對家庭教育立法,從立法的角度來對家庭教育行為進行規范。對為人父母者,進行親子教育和婚前優生優育教育、母親教育、婚姻教育、家庭成員教育、兩性平等教育以及家庭資源管理方面的教育等。三是定期培訓留守兒童監護人,正確教育孩子。各級教育部門對家長學校和留守兒童監護人進行定期培訓,教導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四是制定政策,重點打擊侵犯少年兒童的犯罪行為。黨委和政府利用少數民族自治區執法權制定特殊政策,重點打擊侵犯少年兒童的犯罪行為,對侵犯少年兒童的罪犯加重量刑,并進一步提高司法部門的執法力度。例如,大多性侵女童的案件,由于種種原因,罪犯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越加助長了他們的行為更加肆無忌憚。五是大力發展我州原生態旅游業、手工特色產業、種養殖業等,將讓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減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吳松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