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侗族大歌“講好中國故事”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結束,來自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通過專家評審委員會審議并批準,侗族大歌與全球76個優秀項目一起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上世紀50年代侗族大歌第一次走出侗寨、走上世界舞臺,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侗族大歌這一人類天才的杰作,終于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上世紀80年代,國際聲樂史專家當德爾先生聽到“在單調的東方民歌中,發現了和聲”的信息后,不遠萬里,兩次來到黔東南的侗鄉山寨,決定把古樸悅耳的侗族大歌推薦到巴黎秋季藝術節去。他說:“這是對一個長期沒有文字的民族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補償。侗族是音樂的民族,侗鄉是歌的海洋。”
1986年9月28日晚,來自貴州黎平、從江兩縣的一群頭挽發髻、頸戴項圈、身著紫黑色民族服裝的侗族姑娘應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之邀赴法演出。首場演出,取得了圓滿成功。
藝術節執行主席馬格爾維特激動地對法國《世界報》、《解放日報》、法國各電臺、電視臺等媒體的記者說:“東方一個僅百余萬人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流傳這樣古老、純正、閃光的聲樂藝術,在世界上實為少見。它不僅受到法國觀眾的喜愛,就是全世界人民也都會喜愛的。”
2003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與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簽署了協議,共同開展侗族大歌申報第三批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工作。
這一次的申報侗族大歌并沒有入選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唯一有效的候選代表作品,但是,通過侗族大歌申遺工作,使侗族大歌這一人類天才的杰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評委的高度認同,達到了“借申遺之路,揚大歌之名”的效果。
2008年初,當新一輪申報工作開始時,黔東南州以開闊的視野跳出了縣域區劃的限制,將黎平、從江、榕江、錦屏、天柱等侗族大歌流傳地集中捆綁進行申報。侗族大歌作為貴州省唯一候選項目,被文化部確定為2009年中國的15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初選項目之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
2009年,侗族大歌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加大人才投資,打造品牌建設,促進民族文化融合
在侗族大歌成功“申遺”5年之后,一項旨在推動侗族大歌傳承、保護和發展的“多彩貴州·侗族大歌傳承保護行動計劃”出爐。根據這項計劃,今后5年,省財政每年將投入約10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侗族大歌保護傳承工作,通過校園傳承、社會傳承等方式,讓更多人傳唱侗族大歌。
同時,貴州省還把傳承發展侗族大歌與國家山區文化人才支持計劃結合起來,開辦“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骨干人才培訓班”,舉行侗族大歌“百村大賽”。
侗族大歌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離不開以當地族系和地域特征的自然生態和侗族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可以說,侗族大歌是特定地區、特定時期、特定經濟政治文化結構下的產物,是一種典型的地域文化。因此,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2500年文化的積淀,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載,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侗族文化與侗族文明就是通過“歌”這個載體而代代傳承的。
侗族大歌屬于口傳文化范疇。侗家無字,但侗語代代相傳。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侗語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南部方言區。侗語聲調多,字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而有規律。有人說侗家人說話如唱歌一般,這既說明了侗語在侗族大歌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在旋律構成中所起的作用,也說明了侗語傳而不絕與以侗語而歌確實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侗家人用大歌唱出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贊美、對愛情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一切愛恨情仇都歌而流傳,人們的思想感情在歌中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在歌中不斷升華。侗家村寨,歌聲的和諧美與自然的山水美、人們的生活美和心情美有機結合在一起,構成一處美的“和諧世界”。
侗族大歌在中國民族音樂中能否持久保持這一地位、并繼續在中國音樂生活中發揮強大影響力,主要看侗族大歌歌班能否在侗族社會生活中正常地延續下去。當今社會,隨著轟轟烈烈的民族文化保護運動浪潮,侗族大歌入選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隨著歌班國內外演出活動的頻繁,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侗族文化,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關注到侗族大歌,研究視角也在對音樂本身的研究不斷深化的同時,也逐漸向著相關的侗族歷史、社會結構、文化功能、語言風俗、婚姻形態等方面延伸、拓展。作為一個在國內外音樂界引起強烈反響的中國民族音樂,侗族大歌與其他中國民族音樂品種,將是中國立于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的法寶。(鮑曼)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