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黔東南:踏尋不一樣的土地(系列)(二)
黔東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最后家園”。
黔東南被Lonely Planet自助游圣經推薦為中國自助游最值得去的地區之一。
黔東南被聯合國世界文化基金會確定為全球“返撲歸真,回歸自然”十大旅游首選地之一。
黔東南被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為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亞洲有兩個,除了黔東南另一個是中國西藏)。
郎德上寨
貴客進郎德上寨得按苗家禮俗喝攔路酒。從寨腳公路開始,到寨頭的進寨門樓,設迎客攔路酒卡,多達12道。每道酒卡,在路中間放一張方桌,兩邊站著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提壺端杯,向客人敬酒,每道兩土碗,表示福壽雙全。最后一道酒卡是進寨門樓,土碗換成了大牛角。如此一路想滿飲進寨者,非“海量”莫能。不過不善飲酒的客人也不必擔心,只要你雙手背在身后,彎腰用唇輕觸酒杯即離,并有禮貌他說一聲“兜社莫”(苗語“謝謝你”)就可以“過關”了。
南猛村
南猛系苗族長裙苗支系,服飾、歌舞、節日、婚姻等苗族文化豐富多彩,尤以蘆笙舞為最,被稱為“蘆笙舞之鄉”。
朝利村
朝利村中有一座連接大小寨的風雨橋,長達30余米,是世界罕見的“兩半橋” 或“異體橋”。 即大寨的一截由大寨建,小寨一側由小寨修,雙方均修建到河心只差一米即可合龍的地方嘎然而止,此橋成了斷橋。中間未連接處只用一塊木板搭建,供人行走。且該橋遠看是座平行橋,實則大寨修的橋面高但瓦頂低,小寨的橋面低但瓦頂高,成了一座世上罕見的“怪橋”。
高華瑤族村寨
高華最著名的是“神秘的瑤族藥浴”,2008年高華瑤族藥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鳳凰臺,旅游衛視、CCTV7和《中華遺產》《中國民族畫報》《中國民族雜志》英文版和中文版等媒體和報刊雜志上報道,瑤族藥浴被譽稱為世界三大沐浴文化之一。
黃崗侗寨
黃崗村民平日均用侗語交流,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基佑村
刺繡活動是基佑苗族婦女日常休閑時光的活動內容,代代相傳,一套盛裝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每到重要節日,都要穿盛裝參加對歌和踩蘆笙等活動。
巫沙村
巫沙村的傳統習俗和傳統技藝傳存完整,每家都有木制織布機,閑時,苗家婦女或紡絲織布,或制繡做衣。
柳基村
柳基村最早為土城,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乾隆二年(1737年)改建石城,城墻總長1194米,高5米,墻基厚5米,墻頂部厚3米,城上建有6座炮塔,設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以鵝卵石鋪成的“花街”沿城墻腳圍繞整個縣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