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三穗縣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通恩
本網訊 當下正是農民秋冬種備耕的忙碌時節。
三穗縣長吉鄉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辦公室里,一身休閑裝、腳穿皮鞋的理事長石通恩,正忙著給技術管理員們打電話,詢問各地秋冬田翻耕的有關情況,并調度農機設備。
今年63歲的石通恩,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長吉鄉司前村農民,早年他當過代課教師,在家做過養殖,做過木器加工,在外開過印刷廠。2005年年末,正當他開辦的印刷廠業務比較紅火的時候,他卻突然轉行種田了。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民種田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每天都是有規律地生活在家里到地頭的“兩點一線”中,勞動強度大,但收入卻不高,讓很多農民煩惱。是什么因素讓石通恩放棄了正在紅火的印刷廠業務重新回到種田行列中,并把農業項目辦得熱火朝天呢?帶著疑問,12月1日下午,筆者對其進行了采訪。
一天收入800元后的啟發
談起轉行的原因,石通恩向筆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2005年秋天,石通恩在凱里開辦的小型印刷廠業務正紅火的時候,因為老家一件事情需要回來處理,他在一個悶熱的下午趕回到司前村的家里。
時值秋收季節,長吉鄉司前村農戶們忙碌著在田里收割稻谷。見到鄉親們用原始的刀具割稻谷,辛勤勞作但效率卻不高的場面,石通恩突然想起了縣農機局閑置的農機收割設備,如果租借來幫助鄉親們收割稻谷并收取一點費用,即使不能創利也能幫助鄉親們收割。基于這個想法,經過一番溝通后,他以300元一天的租金租借了這臺閑置的設備。第二天上午從縣城把這臺農機設備開到赤瓦大壩,按照每畝80元的收費標準為十幾家農戶收割谷子,當天完成了十二戶人家需要組織14人收割3天左右才能完成的收割量。收工后,他回到家里計算了支出,當天凈賺了800元。
在當時,由于各種因素,三穗縣境內的稻谷收割仍然停留在人工收割的階段,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現代農機設備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突發奇想后當天800元的收入,讓石通恩發現了一向被人們忽略的農業商機,他認為本地周邊區域農業生產今后將進入機械化操作的時代,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項目。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后,他毅然放棄了印刷業務,2006年購進了一臺稻谷收割機,開始在全縣范圍內進行收割作業,由此開始了他“穿著皮鞋干農活”的道路。
整合資源 壯大力量
見到收割機的高效與盈利后,三穗縣境內農戶們也陸陸續續的購進了收割機,分布三穗縣各地進行作業。2009年,全縣的稻谷產地這塊“蛋糕”已經無法滿足這些收割機的“胃口”,收割利潤陡然降低,由此造成了部分收割機閑置。
這個時候,石通恩發現,縣里絕大部分擁有翻耕、收割設備的農民,業務范圍只停留在本縣稻谷收割這塊“蛋糕”上,對周邊縣市的市場視而不見,僅僅是作為一種副業而已,并沒有“走出去”創利潤的思維。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帶動大家創造更大的利潤成了石通恩2009年秋季思考的問題。
經過一番實地調查,一個大膽的計劃在他的腦海里形成,并及時付諸行動。2009年年末,他邀請本縣擁有翻耕、收割設備的農戶,共同成立了黔東南州第一個農機服務組織,形成一個跨區域、跨地區進行作業的農機收割、翻耕生產團隊,專業從事收割、翻耕業務。經過資源整合運作,時至今日,他帶領下的這個農機團隊業務蒸蒸日上,創造了更大的效益。
他說:“除貴州省各地之外,我們農機團隊的業務遍及臨近的的湖南懷化,最遠達廣西等地。”
到了2009年,應對農業生產與農機團隊的發展需求,組建一個股份制的合作社方案逐漸在他心里醞釀成熟。經過一番運作,2009年冬季,一個由他擔任理事長的三穗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辦公地點設置在司前村大壩上,占地2600平方米,合作社在原來農機服務團隊的基礎上,再投入增加了更多種類農機設備,在三穗縣周邊縣市的農業生產上大施拳腳,進行現代農業生產。
瞄準土地流轉承包新趨勢
當合作社打出成績后,針對周邊本縣的農業生產狀況,心懷現代農業思維的的石通恩又開始策劃一個更大的計劃,瞄準了國家土地流轉承包政策帶來的機遇。
2014年,作為先期實驗,他代表合作社與長吉、青洞、瓦寨幾百戶村民簽訂了一份400畝稻田的土地承包合同,農戶只需把稻田交給合作社生產,不論天災欠收或是生產失敗,每年每畝保證付給農戶200公斤稻谷,增收的稻谷由合作社享有。
與此同時,合作社增大投入,購買了高速插秧機、高速育秧機、飛行撒播機等系列先進的農耕設備,配備農業技術人員,從育秧播種到防治蟲害、機耕機收、統防統治、糧食銷售等進行配套性的一條龍生產。
2014年秋天,合作社首次嘗試獲得了成功,試驗田綜合每畝出產690公斤干谷子,合作社與農戶得到了一個雙贏的局面。按照股金投入比列分成,一名社員當年分到了最高的5萬斤稻谷。2015年土地流轉600畝,畝產量達到760公斤干谷子,實現了出田谷達“雙千斤”的目標。
長吉村村民甘宗喜說,自己的一畝兩分地承包給合作社后,今年不費神就分到了240公斤稻谷。按照他的計算,良田在沒有承包之前,不算自己的時間,按照稻田每畝人工生產550公斤產量計算,大致算了一下開支為:購買谷種60元,育秧苗擺秧費100元,請人犁田栽秧收割1010元,肥料50元,農藥30元,肥料230元,約支出1300元,可以收成谷子800余公斤,每斤谷子1元,扣除支出,余150公斤左右,自己還多得累。承包給合作社后,自己旱澇保收,分到了240公斤稻谷,非常劃算。
對于合作社的土地運作模式,長吉鄉主管農業工作的副鄉長楊秀富說:這是一種互惠雙贏的農業耕作模式,合適山區土地流轉實際,政府部門在接下來的農業生產工作中將對合作社的運作模式進行推廣總結,并實施扶持。
從當初的一臺收割機到現在的育秧機、插秧機、拖拉機、油菜播種機、大型犁田機……從當初的10個人的農機團隊到現在擁有7個核心社員、23個社員、240個會員的合作社,從10幾萬元到300萬余元的資產。股東的收入也從每年5萬元到10萬元、20萬元的遞進。現在,當初跟著石通恩入合作社的股東,基本都蓋了房甚至在城里買了房、買了車。
從農民到老板,再到農民,種田的模式發生了變化,加上每年政府對農業項目的各種補貼政策,石通恩欣喜地感受到,農耕的發展空間有廣闊的前景,農民的價值在提升,讓他堅定了走農業機械化道路的信心。他告訴筆者,合作社計劃明年爭取與全縣農戶簽訂流轉土地1000畝的承包合同進行農業生產,擴大農業服務半徑,創立農業產品加工作坊,提高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在各級政府和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把三穗惠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成為三穗縣現代農業的龍頭企業。(萬明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