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省25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 水質達標率100%
據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苗智會介紹,去年我省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任務,全省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局部有所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方面,重要城市環境質量基本穩定,13個設市城市中,11個城市仍按照環境空氣質量老標準評價,全部達到二級標準。貴陽市和遵義市作為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環境質量改善,貴陽市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為86%,遵義市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為77.5%。
在水環境質量上,我省主要河流、湖(庫)地表水水質基本保持穩定。河流水質總體良好,納入監測的河流監測斷面中有81.2%的達到Ⅰ—Ⅲ類水質標準,湖(庫)監測垂線中有64%的達到Ⅲ類水質標準。14個出境斷面水質良好,達標率為85.7%。
與此同時,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安順市、凱里市、興義市、銅仁市、畢節市和都勻市9個中心城市共25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開展水質監測工作,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各縣城城鎮143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綜合達標率為96.2%,比上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
2.貴陽、遵義空氣優良天數分別為314天、283天
2014年,我省13個設市城市中,作為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的貴陽市和遵義市按要求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目前雖未達到新標準的二級標準(GB 3095—2012),但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其中,貴陽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6.0%,空氣優良天數為314天;遵義市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77.5%,空氣優良天數283天;其余11個設市城市仍按環境空氣質量老標準進行評價,全部達到二級標準。
那么,貴陽市在2014年并未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原因是什么?
苗智會表示,在2012年新標準(GB 3095-2012)發布前,使用的是老標準(GB 3095-1996),只有三項指標(SO2、NO2、PM 10),新標準就增加三項指標(PM 2.5、CO、O3),按照環境保護部要求,貴陽市和遵義市作為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率先執行新標準,新標準里壓力最大的就是PM 2.5。
雖然貴陽市環境空氣質量在74個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排第13位,在省會城市中排第5位,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臭氧(O3)4項污染物年均濃度值達標,但可吸入顆粒物(PM 10)和細顆粒物(PM 2.5)年均濃度值沒有達標,其中,可吸入顆粒物(PM 10)超標4%,細顆粒物(PM 2.5)超標37%。
苗智會說,客觀上2014年環境空氣質量較好的前13個城市中,內陸城市中僅有拉薩、昆明和貴陽,其他城市均為沿海城市,環境空氣污染物擴散條件和內陸城市相比優勢顯著。
3.環保“利劍”行動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840件
2014年我省開展環保“利劍”行動,共檢查企業44300家次,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840件,查處金額3070萬元。全省共計征收排污費4.472億元。
同時,省環保廳與省公安廳聯合對中國黃金集團安龍縣戈塘金礦、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33家存在較大環境問題的企業實施了省級掛牌督辦。省環保廳聯合省公安廳、省檢察院共同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13件涉嫌環境犯罪案件進行聯合偵辦。向人民法院移交強制執行案件6件。
嚴查高速公路、鐵路沿線等環境敏感區域的污染源,查處了高速公路、進城主干道沿線企業450家,關停了21家,拆除老舊設備實施清潔生產改造11家,強制拆除“黑煙囪”19個,處罰案件11個。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實行“五個一批”。環保利劍行動開展以來,全省共篩選出182家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的企業,實行“五個一批”(即關停一批、停產整治一批、限期整改一批、行政處罰一批、強制執行一批)。
4.所有縣城都將空氣質量自動監測聯網直傳
截至一季度,我省共關停環境違法企業133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971起,已執行處罰金額3815萬元。涉嫌環境犯罪立案13起,涉案19人,刑事拘留12人,已審判5人。
我省將全面啟動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評估,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等環境敏感區域的保護,編制并實施烏江、清水江、草海等重點流域和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淘汰一批黃標車、小型燃煤鍋爐和落后產能,加強揚塵治理,實現所有縣城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聯網直傳,確保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穩步提升。
實施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火電行業旁路封堵及脫硝設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標準化渣場建設和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等項目。同時,加大創建“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生態創建細胞工程、環境監測監察等基礎能力建設力度。
此外,還將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和“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強化生態環境損害問責制,嚴厲查處不作為、亂作為行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記者 胡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