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組一行在走訪中發現,相較于2011年、2012年,赤水河流域支流水質已發生根本性改變。袁周在活動結束后感嘆道:“赤水河正在實現‘水變清、岸變綠、景變美’的華麗轉變。”
改變:從“傷痕累累”到“岸青水美”
赤水河為長江上游右岸重要一級支流,發源于云南省鎮雄縣赤水源鎮,從我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村進入大方縣、金沙縣,再沿川黔邊界流至我省。其中,位于赤水河邊的仁懷市廣受赤水河福澤。但在2012年,首屆貴州環保行活動檢查組來到仁懷市檢查赤水河保護時,卻用了“傷痕累累、滿目瘡痍、慘不忍睹、觸目驚心”這16個字形容彼時的赤水河。
據了解,2012年,僅以仁懷市茅臺鎮為例,該鎮以仁溪口為首的三條排污溝,每天約有3000噸污水流入赤水河;再加上老百姓的生活污水、酒廠的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河里,彼時的赤水河支流鹽津河受到嚴重破壞,河面已呈油狀;沿岸河道、河床受到嚴重蠶食。盡管赤水河出境斷面水質已達到Ⅱ類,但局部地方卻出現IV類和V類水質。
今年12月4日,檢查組再次來到鹽津河邊時卻發現,曾經的“油狀”水面已清澈不少,赤水河出境斷面水質仍然維持在Ⅱ類,70%的河段已達到Ⅱ類水質,總體水質Ⅲ類,IV類、V類水質河段已完全消失。
實施:大數據實時監控赤水河
檢查組在仁懷市蒼龍片區污水連片處理廠、蒼老街道生活污水處理廠檢查時,見到了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赤水河水質帶來的變化:原本一杯黑漆漆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到排進河時已干凈透亮許多。但這還只是保護赤水河行動中的一環。
仁懷市環保局法規科科長劉寧銳介紹,自2012年起,仁懷市全力打造“環境保護數字化管理系統”,預計2015年6月底,系統將全面投入使用。該系統運用了“大數據”的概念,通過在全市范圍內設立約110個支流、森林、水庫視頻監控點,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3座空氣自動監測站及噪聲監測點、污水處理廠等,對全市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并將所有監控數據統一歸納到管理系統,一旦某一環節出現超標,系統立馬報警。
據了解,截至目前,僅仁懷市就已建成運行6座企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達到18530噸/日,污水集中處理率已達85%;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12座,個體廢水治理設施506套。同時,仁懷市還啟動了10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工作,到2015年底,仁懷市將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全覆蓋。
此外,遵義市赤水河流域36個鄉鎮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全面啟動建設,2015年底可全面建成。畢節市大方縣今年開建3個污水處理廠,還有6個正在規劃當中。全赤水河流域內修建的12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已全部建成。
未來:建議三省聯動升級
盡管三年來赤水河的生態保護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有一些問題需引起重視。12月3日、4日,檢查組分別在畢節市清水鋪鎮、仁懷市鹽津河檢查時發現,赤水河沿岸往河道傾倒渣土、亂扔垃圾、占河道修路建房的問題仍然存在。
12月12日,《為了赤水河的明天——2014年貴州環保行活動情況報告》出爐,報告肯定了三年來各級政府及企業對赤水河保護所做的工作,同時,也提出了問題和建議。袁周在報告發布會上說,“現在的三省聯動機制內容主要還是在環保廳的職責和權限內,應該進一步研究建立水利、林業、公安等部門涉及用水規劃、濕地保護、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等內容的三省聯動機制,讓聯動機制上升到省政府層面。”(劉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