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據《人民日報》微信不久前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考察時,沿著土墻和木欄相伴的鄉村小徑,邊走邊詢問當地脫貧致富情況。看到鮮花盛開,道路兩旁的房子干凈整潔,他有感而發地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近年來,因為統籌推進精準扶貧,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花茂村,體會一下貴州“最美的鄉愁”。
清澈的白臘河穿村而過,成片成片的向日葵、格桑花掩映下的土墻草垛,青墻黛瓦,數百年歷史的土陶文化……盛夏,走進貴州省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總書記曾經到過的小山村美麗如畫。這個村過去是貧困村,村名叫“荒茅田”,也就是貧困荒蕪之地。近年來,該村通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脫貧致富成效顯著,現已開辦42家鄉村旅館、10戶農家樂,更名為“花茂村”,寓意枝繁葉茂,也是幸福生活之意。
鄉村旅游變火了
雖然總書記到花茂村的事情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是村民們仍然喜歡聚在一起“擺龍門陣”,核心話題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到訪。“總書記來我們村了,還和我們握手!”這是現在村民們對游客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總書記到訪過的農家樂“紅色之家”的主人王治強至今還沉浸在與總書記見面座談的興奮中,并且記憶猶新:“6月16日那天,總書記來到我們村,與村干部還有鄉親們就在我家的小院圍坐下來,我和妻子就坐在總書記的兩側。總書記問我的農家樂生意,感覺他很親切,很關心我們百姓,我很感動!”
今年52歲的王治強,與村里其他人一樣,為了謀生,17歲就去外面打工了,“去年我聽說花茂村搞新農村建設,覺得很有前景,所以帶著攢下的積蓄回家將老房子翻新,去年9月開了‘紅色之家’”。“紅色之家”可以同時接待10桌客人,還有4間客房。總書記來過之后,“紅色之家”更火了,客流量明顯增加。只要是到花茂村的游客,會專門去“紅色之家”聽王治強講述與總書記座談的情景,吃一吃地道農家菜,“以前背井離鄉,靠出苦力也只能養家糊口,如今在家門口創業,一家6口都用心經營這個農家樂,主打原生態農家菜,很受游客歡迎,一年能掙上十來萬。”王治強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除了花茂村,貴州的鄉村旅游一直很火,像遵義的桐梓縣村寨內外也都停滿了“渝”字頭等外地車。2005年,桐梓縣委、縣政府立足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中心,在發動農民生產致富的同時,資助農民建設黔北民居、改建廁所、修筑道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桐梓縣旅游業在2014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縣現在有25個鄉村旅游點、1201家鄉村旅館、68家賓館酒店,旅游直接從業人員1.8萬人,間接從業人員達6.3萬人,旅游綜合收入達20.95億元,各項指標增幅在遵義市名列前茅。在桐梓縣的1201個農家樂中,年收入50萬元左右的農戶占到53家,年收入50萬元至100萬元的有16家。除了當地村民紛紛返回家鄉,也讓更多的城里人來到田間地頭,探索通過鄉村旅游致富的模式。
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在第十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說:“我們要秉承‘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讓多彩貴州風行天下,讓美麗鄉村更加美麗。”陳敏爾認為,“以人為本”,就是讓居住在鄉村的群眾生活幸福美好,讓來到鄉村旅游的人們舒適快樂。“道法自然”,就是樹立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的思想,保護好溪流、林草、山丘、田園等生態細胞和民族村寨、傳統村落等文化元素,傳承好傳統文化、耕讀文明、田園生活,喚醒游客心中“最美的鄉愁”。
民族魅力很“出彩”地處黔東南雷公山區的雷山
縣,素有“苗疆圣地”之稱。這里生態優美,民族風情多姿多彩。近年來,雷山縣立足自身資源,大力實施“旅游強縣”戰略,在注重保護原生態文化前提下,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特別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賞農家景、住農家院”的田園式、體驗型鄉村旅游度假活動,越來越受到四方游客的喜愛。2014年,雷山縣共接待游客488.36萬人次,同比增長32.52%,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36億元,同比增長24.6%。
目前,雷山縣有農家樂350戶,直接從事旅游行業人數達7000多人。依托旅游開發,雷山縣積極鼓勵和大力扶持農民積極發展茶葉、中藥林、林下雞、黑毛豬等特色種養殖業,帶動6萬農民脫貧致富。“窮了幾十年,我怎么也想不到能過上這么好的日子。”雷山縣西江苗寨農家樂“阿濃苗家”老板李珍說,“10年前,我們一家子還擠在一間20平方米的房子里,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填飽肚子,夫妻倆常年在外打工,2008年,西江千戶苗寨開始發展旅游。2009年,李珍瞅準時機,自籌20萬元,又貸款20萬元,開了農家樂。開業后生意比想象得還要好幾十倍。不到半年,不僅20萬元的貸款還清了,還招了幾十名服務員。現在,阿濃苗家一年的營業額超過30萬元。
目前,西江苗寨開辦農家樂、銀飾加工店、刺繡加工坊、攝影及民族旅游商品店的就有631戶,直接從事旅游服務人員達1900人。2014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達240萬人次,光西江旅游公司給西江村民發放民族文化保護獎勵金就達2000多萬元。如今,西江村民有的開辦農家樂當老板,有的當專職演員拿工資,生活過得很“出彩”。
另外,在侗歌聲聲、米酒醉人的“侗鄉之都”黔東南黎平縣,青山環抱的侗族民居、古樸悠長的風雨橋、猶如天籟的侗族大歌,構成肇興侗寨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著國內外游客慕名前往。近年來,黎平依托旅游景區景點,大力開展“農家樂”、觀光農業、原生態旅游等鄉村旅游。挖掘打造銀飾、竹編、根雕、蘆笙制作、刺繡、蠟染編織等民族傳統工藝品,讓鄉村旅游有看點,農民增收有增長點。如今,僅在黎平肇興景區,鄉村旅游精品客棧就達80余家、床位1400余張,培育餐館72家、餐位3000余個。2014年,肇興侗寨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0萬元,百姓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紅”“綠”交織煥生機
從貴州遵義縣向西行58公里就可以到達群山環抱下的茍壩村,別具一格的黔北民居錯落有致地掩映于綠色田園中,繞村馬路交錯縱橫——古老與嶄新相依,歷史與現實輝映,“紅色”與“綠色”交織。
“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三進三出遵義縣,在茍壩村召開‘茍壩會議’,這為茍壩村的紅色文化旅游打下了基礎。”遵義縣楓香鎮鎮長帥波在介紹會議史實、歷史地位與茍壩景區區域發展情況時說,茍壩會議被稱作是遵義會議的續篇,對于紅軍長征由被動轉為主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作用。
如今,茍壩村歷經70多年發展,茍壩會議會址已成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茍壩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創新區是全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之一。在茍壩,木質結構的房屋鱗次櫛比,紅軍資料陳列室、紅軍村、紅軍醫院等歷史遺址保存完好,并配套建設便民村、服務區、商業街、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生態農業觀光園,使茍壩呈現出一片全新的面貌。帥波說,發展紅色旅游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有錢了才能將田園打造得更美。2013年,楓香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5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超9000元。
在遵義匯川區北大門革命圣地婁山關腳下的婁山關村,擁有以婁山關戰斗遺址為主的長征文化體系和生態文化景觀紅色旅游資源,近年來依托宜人氣候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該村經濟發展凸顯“紅”“綠”魅力。據統計,2004年以來,該村已創建省級“四在農家”示范點1個、市級3個。截至目前,婁山關村已建設鄉村旅館302家,接待能力達1萬人次,戶均收入16.5萬元,帶動1580人就業。
據了解,貴州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2015-2025年)分工任務》,明確提出將通過綜合利用紅色旅游資源,實施對革命遺址的保護規劃,加大對革命遺址保護和修繕的支持力度。圍繞黎平會議紀念館、獨山深河橋抗日遺址、黔東南榕江和黔南荔波紅七軍軍部舊址、晴隆“24道拐”等紅色旅游目的地,建設一批紅色旅游精品景區。
貴州省制定出臺的《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倍增計劃的意見》提出:從2013年起,貴州省每年安排不低于1億元的財政扶貧資金,以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5年內,在300個貧困村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倍增計劃,圍繞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游和生態休閑游等主題,加快形成種類豐富、特色鮮明、功能配套、服務規范的多元化鄉村旅游扶貧產業體系。
貴州省旅游局局長傅迎春介紹,下一步貴州將圍繞推動旅游扶貧重點村和全省1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扎實推進鄉村旅游和扶貧工作,“以自然景觀帶、特色文化帶、美麗鄉村帶為軸線,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把多彩的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鏈,吸引更多游客在鄉村住下來、坐下來、靜下來。”
作者: 何春 易麗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