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之規模發展篇
“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破碎復雜的生境、良好的生態,孕育了多彩貴州特色農業,而市場對這些特色生態農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一進超市,貴州的特產都有”。10月2日,貴陽市筑城廣場沃爾瑪超市出口,黃師傅與老伴買了織金竹蓀、威寧蕎面條。
黃師傅是省直某單位退休的駕駛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他最風光的時期,那時他經常出差下鄉,每次都會帶些土特產回家。單位同事也經常托他捎帶新鮮、便宜的土特產。
“現在莫說貴陽,就是省外的城市也買得到”。黃師傅對今日貴州特產產量的猛增感到欣慰。
單家小戶——
有山珍無商品
貴州人好客,有遠客來總會贈送家鄉的土特產,老鄉進城也會給親朋帶些自家的特產。德江送天麻,湄潭送茶葉,玉屏送茶油……
除了送禮,老鄉也把特產拿到鄉場集市上出售,以換取買油鹽、布匹的錢。通過種種原始的貨物流通和口口相傳,貴州特產從村寨走進了都市,因優質、綠色、特色而備受青睞。
但產業規模一度是貴州特色農產品發展難以跨過的門檻。
德江天麻體形大、天麻素含量高、重金屬含量極微,藥用、保健價值高,清朝時就聞名全國。上世紀90年代末期,曾有廣東客商慕名到德江收購天麻,一次性訂貨數噸,結果全縣境內都沒能湊齊。
10多年前,鳳岡產茶區還主要集中在永安鎮田壩村,采茶季節,每天也只產出幾十公斤上好茶。浙江茶商坐地收購,每天空運到杭州,為了收購更多茶葉,不得不奔波于周邊的湄潭、印江等地。
一位干了多年農業的專家說,貴州“鄉鄉有特產”,但多是作為山珍,商品化程度一直不高,多數地方特產都遭遇過有禮品無商品的尷尬,望著訂單接不了。
企農聯手——
禮品新商品豐
客商空手而歸讓德江縣意識到規模發展天麻產業,是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從本世紀初起,該縣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培育引進企業,吸納民間資本,帶領群眾產業化、規模化、系統化發展天麻產業。目前,全縣已有洋山河生物科技公司等6家生產、經營、加工的骨干企業,10家天麻專業合作社,與高山、沙溪等鄉鎮上萬農戶合作,種植仿野生天麻近百萬平方米,年產鮮天麻上千萬公斤。
如今,德江已成為天麻大縣。不但每年大量銷售天麻到全國各地,還吸引山東等省外客商直接到德江開辦天麻酒廠,規模加工天麻片、天麻速溶粉等高端中藥保健品,天麻品種更多、產量更大,逐漸成為當地助農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
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說,單家小戶的生產難以讓一個產業形成規模并做大做強,需要政府引進、扶持、培育企業或合作社來組織千家萬戶,統一技術、統一生產、統一銷售。
2000年以來,鳳岡縣把茶產業定位為全縣的支柱產業重點扶持,茶園面積從2000年初的3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0余萬畝,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茶葉年產量近萬噸,年產值逾20億元。
據農業部門統計,目前全省已有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543家,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66萬戶,全省已有商品蔬菜2000萬畝,建成茶園689萬畝、果園601萬畝,茶葉、辣椒、火龍果等種植規模居全國第一,生態畜牧業和特色漁業大幅壯大。
園區引領——
特產滾滾下黔山
玉屏自治縣油茶產業曾位居全國第一。但過去沒有規模企業帶動,油茶產業效益低,油茶林面積曾銳減10萬畝,至本世紀初只剩下3萬畝。
西部大開發以來,在退耕還林、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帶動下,玉屏油茶產業又日漸轉陽。
“真正讓玉屏油茶迎來第二春的,是省里強力推進的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縣油茶產業園區辦主任楊明說。同時還帶動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異軍突起。
去年以來,該縣又新建了朱家場鐵柱山中藥材示范園區等5個農業園區,共引進培育龍頭企業4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0余個,引導1.28萬農戶流轉土地5.5萬畝,帶動全縣油茶林增至18.4萬畝,規模種植中藥材4.5萬畝、蔬菜7萬畝、水果4萬畝,糧經比達到31.3﹕68.7,山地特色農業已成為玉屏的支柱產業。
“農業園區建得越多越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3年以來,貴州圍繞各地特色優勢產業強力推進農業園區建設,已建成326個農業園區,至今年5月底,園區入駐企業2885家,累計建成商品化特色種植基地988萬畝。
在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帶動下,各地特色農產品已從昔日的有品無貨到今天的“車載斗量”。茶葉、中藥材等貴州土特產,走出大山。綠色山珍成為一張張靚麗的貴州名片,香飄世界。(趙勇軍 朱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