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縣阿戛鎮通過“三變”,發展規模種植和高效特色農業實現轉型——
戶戶是“股東”人人成“股民”
高峰時擁有30多對煤礦的阿戛鎮曾經是水城縣資源經濟的“領頭羊”,可挖了幾十年的煤炭,除了頻發的地質災害和突出的礦群矛盾,許多阿戛人的荷包并沒有如期望般“鼓起來”。
伴隨著工業經濟下行,“吃煤飯、念煤經”的阿戛鎮再遇寒流,鎮里剩余閑散勞動力不斷增多,工資性收入出現“斷崖式”下滑,許多農民不得不重新面對脫貧的現實問題。
“經濟要發展、同步小康要實現,沒有一個能夠讓大家都參與的模式可不行。”多年的基層工作歷練讓鎮黨委書記朱志鵬看得準,想得深。
如何讓大家都參與?六盤水正在轟轟烈烈開展的“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成為突破口。今年以來,阿戛鎮史無前例地將可利用的10.726萬畝土地全部納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通過“三變”發展規模種植和高效特色農業,實現了全鎮16457戶64946人,戶戶是“股東”,人人是“股民”。
鎮長曹煒告訴記者,這個整村紅心獼猴桃產業的“三變”模式是通過國有的水城縣宏興綠色農業投資有限公司來運作的——公司給種植紅心獼猴桃的農戶每畝3000元的補助,還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最后整個阿戛鎮的紅心獼猴桃產業,公司占股9%,村集體占股1%,村民占股90%。
“很多地方的‘三變’村民都是入股分紅,在我們這兒村民是占大股。”當地干部告訴記者,“整村推進”讓公司的運作有信心,而占大股則讓村民能夠享受最大的實惠。
26歲的電光村村民黃剛辭去了在浙江收入還不錯的工作,回到了家鄉。這一次他既不是放假,也不是探親,而是“重拾”了自家荒了多年的土地搞紅心獼猴桃種植,成為了阿戛鎮紅心獼猴桃產業的“股民”之一。
在鎮里派來的技術人員指導下,挖坑、施肥、下苗、覆土、蓋膜、澆水,黃剛每一個環節都做得認認真真。“守著家里的土地當大股東,還出去干什么?”面對記者采訪,他反問道。
除了紅心獼猴桃產業,阿戛鎮還因地制宜規劃了核桃、刺梨、李子等等特色農業產業,每一個產業均通過一家公司按照“三變”模式進行運作,股份的占比雖不相同,但農民“占大股”的原則不變。
玉米地“退下來”,獼猴桃“種上去”。短短時間,阿戛鎮全體村民的激情被“點燃”,每天從外運來的水泥樁,都被村民們“一掃而空”,甚至還出現“攔路強買”的場景,有的村民組路還沒有通,村民自發出錢出力修起了通組路,就是為了種植獼猴桃要發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過去的“上訪戶”成了這輪產業結構調整的“種植戶”,“釘子戶”成為了產業結構調整的“示范戶”,工業重鎮阿戛的“新轉型”讓每一位村民都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陳詩宗 黃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