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府工作更加透明
——“省政府開放日”活動側記
11月19日,貴州省政府迎來一批特殊客人:來自全省各地的30位普通公民,走進貴州省政府政務服務中心、貴州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貴州省政府應急辦、貴州省政府辦公廳文書處、貴州省政府督查室等單位和部門,“零距離”目睹政府工作的日常運轉。半天的參觀結束后,代表們在省政府常務會議書寫下參加活動的感言,紛紛為政府工作的開放、透明、高效、廉潔“點贊”。
為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加強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自去年12月以來,貴州省已連續舉行了三次“省政府開放日”活動。開放日活動的舉行,讓普通市民走入政府權力運行的“中樞”,進一步了解政府平時如何為民辦事、為民服務,傾聽群眾的“真知灼見”,有效拉近了政府與公眾的距離。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貴州歷史沿革、展望貴州未來發展,傳播貴州好聲音。
敞開大門
來一場“透明革命”
“我就是想來看看省政府平常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參加“省政府開放日”活動的餐飲個體戶胡欽敬說,“半天的參觀走訪,讓我感覺省政府不再那么神秘了,收獲不小。”
與胡欽敬不同,貴陽市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鐘偉專為參觀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而來:“我的工作經常涉及招、投標事項,我和身邊朋友都想近距離看看,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是怎么運行的。”
在參觀完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流程以后,鐘偉不由駐足感嘆:“全過程封閉式、電子化運行,暗箱操作根本沒有空間,值得一看。”
政府開放日活動搭建起群眾與政府溝通交流的新平臺。每一次開放日,走進省政府的公眾代表都不相同,從基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到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創客等創業帶頭人,到普通公民,年齡最大的代表71歲,年齡最小的代表僅18歲,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眼見為實”后,普遍反映這樣的開放活動很好。
“這是一場政府的‘透明革命’,向公眾展示之前常被視為‘神秘’或‘敏感’的信息,主要是為了便于政府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饒曉亭說。
周密籌備
把每一次活動都打造為精品
貴州省是全國第二個舉辦“省政府開放日”活動的省份。繼2014年12月舉辦第一次活動后,今年6月和11月又相繼舉辦了兩次。
第一次活動走進省政府的是20名基層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觀結束后,省政府秘書長唐德智與代表們進行了座談,認真聽取了代表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第二次活動,走進省政府的是32名不同領域的創業者,參觀結束后,陳鳴明副省長與代表們舉行“圓桌對話”,面對面交流,請代表們暢所欲言,為貴州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言獻策。第三次活動走進省政府的,是通過網上報名公開招募的代表,30名代表有基層公務員,有個體工商戶,也有教師、醫生、警察、大學生。
三次活動,每一位代表都收到了省長親自簽名的“邀請函”。“邀請函”以明信片方式制作,以省政府大樓作為背景,實際上也是省政府辦公廳給每位代表精心準備的一份“小禮物”。
活動邀請階段,一些代表對能“逛”省政府難以置信。為了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代表們覺得“不虛此行”,
每一次活動,省政府辦公廳相關單位、處室都會提前進行精心準備,由機關工作人員自己介紹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無論是政務服務工作的開展,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公文的管理運行,還是網民留言的辦理,負責講解的同志,都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配合幻燈片展示,讓代表們聽得懂、更直觀、能理解。
為了避免代表們臨時身體不舒服影響參觀,活動每次都安排了隨行醫生。
“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籌備,目的就是真正敞開政府大門,讓公眾代表們更充分感受政府工作的節奏,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拉近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省政府辦公廳政務信息處處長羅琳說。
以民為本
傾聽更多群眾的聲音
政府開放日活動的舉行,既是貴州省推進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一項探索和實踐,也是貴州省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搭建群眾與政府互動交流平臺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借此機會進一步搜集了解代表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想法,迄今為止舉行的三次政府開放日活動,都設置了公眾代表留下自己想法、意見、建議的環節。第一、二次政府開放日活動,這一工作都以召開座談會的形式進行,11月19日舉行的這次活動,則是請代表們在“感言卡”上留言。
代表們留下的意見、建議,活動結束后,省政府辦公廳相關處室都會進行梳理,能立即采納的意見和建議,都及時請相關單位部門抓好落實反饋。一些建議一時難以制定具體落實措施的,也會收集起來作為今后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參考,把人民群眾的期盼融入政府的實際工作中,增強老百姓更多更實在的獲得感。
“我們不想為活動而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是為了讓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同時也希望能傾聽到更多群眾的聲音,讓政民互動工作進入一個新境界。”貴州省政府秘書長唐德智說。(王淑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