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2年以來,丹寨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滇黔桂特困片區縣,貧困人口2.1萬,絕大部分居住在深山區和石山區。根據貴州省、黔東南州2012-2020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規劃,積極落實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召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動員會和多次協調會,以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大力開展調查摸底動員,有力推進易地搬遷工作。截至目前,農村群眾2794戶12837人實現了進城夢。
據悉,該縣投入扶貧生態移民4.6億元資金,修建了6個安置社區和安置點,建成了移民房5000套,并從銀行貸款8億元修建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配套設置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垃圾站等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時,政府按照農村戶口每人補貼7000元的優惠補助,搬遷戶只需要籌集2至3萬元錢左右,就可以搬遷到背靠縣城、重點集鎮和金鐘經濟開發區之間,方便群眾就醫、孩子上學和尋找就業的好機遇。
為了確保移民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該縣通過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移民群眾的就業能力,引導和幫助移民群眾轉變就業方式,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逐步實現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
近兩年來,縣鄉兩級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3期,培訓移民1309人次,推薦到開發區企業就業739人次。同時,在開發區內設立農民工創業園,提供3年“零”費用創業場地,并給予“3個15萬元”政策扶持,為移民群眾營造了良好的致富環境,真正實現貧困村民搬出深山、移民進城的夢想。
去年從揚武鎮烏重村搬進來的老移民,王秀琴對這樣的技能培訓很上心。“以后不僅可以在家繡著賣錢,還可以繡在自己的衣服、包包上,走出去,多漂亮啊。”與婦女們專心做女工不同,東湖移民小區的男人們在適應了1年多的城市生活后,變得更加敢闖敢干。
居住在小區高峰樓的59歲老人岑如洲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從排調鎮高峰村遷出后,岑如洲在同村人唐先亮開辦的家政裝飾公司找了一個活,月收入1200元。排調鎮高峰村岑如洲說:“像我這樣原來在田土里刨一年也賺不到幾個錢的老人,進城后能月收入上千,夠知足了。”
去年5月,岑如洲得到了縣住建局、移民局、殘聯、工商局等單位以及排調鎮黨委、政府的聯合幫助。他與13名一起移民的殘疾人成立了丹寨縣宏峰殘疾人食品專業合作社,利用高峰村的辣椒、八月筍、水,在移民小區制作原生態金秋筍酸,現在已開發了3個品種,生意還不錯,日子越過越甜蜜。(楊新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