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楊平 攝影報道)展示“非遺”魅力,傳承“苗族賈理”。在黔東南州建州60周年大慶到來之際,6月16日,丹寨縣舉辦“云上丹寨·大美非遺”萬人頌賈大會,為廣大群眾獻上了一場民族文化盛宴。
萬人頌賈大會是2016“云上丹寨·大美非遺”非遺活動月暨“游蚩尤祭地·賞龍泉杜鵑”五一黃金周、“獻禮建州60周年丹寨縣民族文藝匯演”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打造一臺面向大眾而不僅僅面向專家的“頌賈大會”;打造一臺面向世界各個不同的民族語種而非僅僅面向苗族語種觀眾的“頌賈大會”;打造一臺視聽盛宴的舞臺“頌賈大會”。以舞臺形式來展示丹寨苗族的“賈理”文化,保持原生態,展現繁生態。
苗族賈理
八寨(龍泉)型服飾(現代盛裝)
當天晚上7時,活動在錦雞文化廣場正式開始,首先舉行了傳統舞蹈大賽、民族器樂大賽及非遺技藝類比賽的頒獎盛典,接著舉行了《苗族賈理》首發式,隨后舉行萬人頌賈文化盛宴,圍繞賈理文化精心編排的精彩節目輪番上演,展示了丹寨苗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丹寨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掌聲。
八寨型苗族服飾
當天白天,還在錦雞文化廣場舉行了苗族刺繡、苗族蠟染、鳥籠制作等民族手工技藝比賽,來自全縣的非遺技藝傳承人和民間手工藝人齊聚一堂,紛紛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展民族技藝風采,以比賽的形式促非遺文化傳承。
創新銀飾作品
刺繡大賽
孔慶型服飾(盛裝)黃曉海 攝
據了解,“賈”為苗語音譯,意為賈理,即苗族經典。“賈”的內容廣博精深,包括開天辟地、人類產生、苗族遷徙史與分布、婚姻制度與婚俗、苗歷、祭祀等等。“賈”是苗族先輩留給后人最為重要和深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苗族文學、史學、哲學、法學、民俗學、自然科學、語言學等的綜合集成,有苗族“百科全書”之稱,是苗族最神圣的精神文化大法典。2008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族賈理”名列其中。
蠟染大賽
蘆笙制作
鳥籠制作
丹寨縣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苗族賈理傳承人14人,其中省級3人,州級1人,縣級10人;有3處苗族賈理傳習所,分別是岔河苗族賈理傳習所、揚頌苗族賈理傳習所、臺辰苗族賈理傳習所,每處傳習所每年都依據自身實際情況至少開展傳習活動3期,每期學員至少10人。另外,2015年,丹寨縣開展了《苗族賈理》啟蒙教材編撰工作,目前教材已編撰完成,并出版開課。
小伙子蠟染技藝精湛
雅灰苗族盛裝
從1971年起,丹寨縣民族文化守護者、“2013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獲得者王鳳剛經過幾十年搜集整理,將苗族賈理譯注成了《苗族賈理》(苗漢語對照譯著約80萬字),于2009年11月由貴州出版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民委聯合評選為首屆向全國推薦百種優秀民族圖書,2012年獲貴州省政府授予第五屆貴州省文藝獎二等獎并被中國民族博物館和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征集收藏, 2015年11月《苗族賈理》(第二版)(苗漢語對照譯著133萬字)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再版,成為貴州省部分“農家書屋”定購圖書,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影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