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苗族蠟染多用于婦女盛裝及生活用品的裝飾,大花以花鳥魚蟲等自然紋為主,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丹寨蠟染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村婦女就業增收的主要渠道。
張義蘋和張義霞是年紀相仿的堂姐妹,從小跟著媽媽楊秀芬學蠟染工藝,楊秀芬還組織寨子里的18名婦女成立了瑙壁哩蠟染合作社。
可是,張義蘋家所在的爭光村基加苗寨距集鎮30多公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蠟染訂單接得少,合作社染娘人均年收入才5000多元,多數時間仍在田間勞作。前年,23歲的張義蘋與張義霞商量到鎮上開一家蠟染店,需要7萬元,但兩家也湊不齊;到鎮信用社貸款,授信額又太低。當時,有304戶的基加組,僅有9戶蠟染戶享受到小額信貸67萬元。
去年8月,縣里的駐村干部王光州告訴張義蘋姐妹,她們可以到信用社借“特惠貸”到鎮上開店。于是,姐妹倆向村和鎮信用社寫了貸款申請。很快,鎮信用社主任親自入戶作了詳細調查,不到一個月就分別為兩姐妹批準了5萬元的“特惠貸”。
有了本錢,蘋霞蠟染微企很快成立。今年4月,100平方米的門面正式開業。姐妹倆心靈手巧,善于學習并運用時尚設計理念,她們的蠟染產品銷量逐月猛增,只得不斷從老家引進幫手,目前已帶動張仁敏等9人就業增收,人均月薪2000元。“我不但要把媽媽傳給我的手藝發揚光大,還要帶動她們成為專業染娘。”張義蘋意氣風發,公司每月的純利潤超萬元,已獲信用社批準增貸擴大流動資金規模。(記者 朱邪)
原標題: 丹寨“特惠貸”扶持蠟染“姐妹花”傳承衣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