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后,省政府辦公廳、省信用聯社等積極響應,聯系幫扶丹寨縣,省政府辦公廳工作隊副隊長更是直接聯系幫扶龍泉鎮,更進一步夯實了龍泉鎮快速發展基礎,為鎮、村發展指明了方向,理清了發展思路,特別是對馬鞍村產業發展進行了細致科學的規劃,在省信用聯社的大力幫扶下,為群眾提供產業發展資金,直接為馬鞍村精品葡萄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貧困程度深,群眾承擔風險能力差,引進精品水果后,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試種了60畝。龍泉鎮政府在指導馬鞍村發展產業上面的“小心翼翼”并非“不自信”。“一旦失敗了,不少群眾將要面臨幾萬元的欠債,所以我們必須謹慎,只有我們帶頭做好了,才敢引導群眾進行規模種植。”駐村干部楊秀海認為,只有規避好風險才是對群眾的負責任。通過“三帶”促“三變”的有效帶動,打工和參股的老百姓既是參與者又是監督者,他們可以監督這些資金的使用過程和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又提高了老百姓的監督權。
在2015年夏,馬鞍村的精品葡萄產業大獲豐收。60畝的精品葡萄基地,在當年就達到了2000斤的產量,且果品口味甜美,果皮光亮,富含鋅硒。1萬余斤的葡萄很快被預售一空,葡萄基地也成為了城郊群眾旅游休閑的新去處。三帶促三變也有效地串聯龍泉鎮的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產生新的發展動力,有利于農村經濟增效,農民生活增收和農村生態增值。
葡萄產業基地取得成功后,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越發高漲,群眾紛紛以土地入股、自籌資金的方式參與合作社進行葡萄種植,積極主動流轉土地支持合作社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現葡萄基地種植帶動106戶,314人群眾發展產業,其中貧困戶44戶,165人也加入發展圈子。并確立了利益分配“3322”(從項目純利潤中提取30%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30%作為產業農戶的提成;20%作為貧困農戶獎勵金; 2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發展模式,形成了農戶有收入、村集體有收益、合作社有效益的良好局面。
馬鞍村2015年末種植的精品提子,于今年2016年9月成熟,短短9個月的時間便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參與種植的群眾心頭都樂開了花。由于頭年掛果,畝產均控制在1700余斤,產值近12000元,考慮到植株成熟時,提子畝產可達6000至8000斤,群眾對小康創新更增添了信心。
“按照基地現有的利益測算結果,到2017年馬鞍村這200畝的精品葡萄種植基地就可實現每畝年超萬元的純收益。屆時,村級集體就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村級各項事務發展都有了物質保障。村里無生產能力的貧困群眾除了政府民政兜底救助外,也有了穩定的救助資金。同步全面小康只是馬鞍村發展的初級目標,我們還要打造全縣的產業發展示范點。”村支部書記劉天富信心十足的說。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馬鞍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省政府辦公廳積極給予的規劃和指導,離不開信用聯社給予的資金信貸支持,更離不開村黨組織的帶領、黨員帶頭、合作社牽引,離不開鎮黨委、政府的保駕護航,現在馬鞍村的“三帶”(支部帶實體,龍頭企業(合作社)帶產業,黨員能人帶貧困戶)模式已經在丹寨縣得到推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模式。(王素娟 彭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