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鳥籠,成為卡拉村人致富的金元寶。近年來,卡拉村依托鳥籠生產銷售產業鏈,圍繞“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領全村抓鳥籠產業發展,狠抓鳥籠工藝品市場營銷,帶動“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產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卡拉村村民正在擺放鳥籠 黃曉海攝
10多年前,卡拉村人均純收入不足400元,是丹寨縣161個行政村中耕地面積最少、糧食產量最低、經濟發展速度最慢的村之一。但卡拉有傳統、悠久的鳥籠工藝編制歷史,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編制鳥籠。以前的鳥籠編制,僅僅是為了拿到市場去換油鹽,或是作為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1991年,村兩委明確村級經濟發展思路:借本村鳥籠編制歷史悠久的優勢,發展鳥籠產業。經努力,全村從事鳥籠生產的農戶由最初的3戶發展到10多戶,一年可生產鳥籠2000多個。為了打開銷路,村干部帶著鳥籠先后到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廣西等省市試銷,漸漸打開了市場。1992年,村兩委通過提供信息、預付資金、委托加工、收購原料等形式聯結農戶,形成“分散加工、集中管理,統一銷售”的格局。
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卡拉人不再滿足于現有的經營方式,于1995年成立“丹寨縣民族工藝鳥籠廠”和“卡拉村鳥籠協會”,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一方面,召集本村60名手藝較好的鳥籠生產者進廠做工,專門生產造型獨特、做工精細的高檔鳥籠;另一方面,將購進的原材料發給沒有進廠的農戶在家生產,然后按照公司制訂的質量標準驗收。產品合格后,由公司統一運到云南、廣西、湖南等省地銷售,部分產品還出口到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
銷量越來越大,但客戶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村兩委決定“走出去”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同時提出“質量是效益,守信是生命”的生產要求,每一道工序嚴格把關,以增強市場競爭力。通過到省外學習制作抽絲、電鉆打孔、外形模具等技術,同時購進30臺鉆機、80臺電動打孔機,極大提高了鳥籠的加工速度和質量。同時,瞄準市場需求,在工藝、款式及造型上大膽創新,不斷提升鳥籠的檔次和品位。此外,卡拉人注重了解客商、養鳥愛好者對鳥籠樣式的要求和品味,想方設法帶回圖樣臨摹生產。如今,他們已經開發出凱里籠、貴陽籠、云南籠、雕花籠等13個品種,同時開發出竹雕、蘆笙兩種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產品,倍受消費者青睞。拓寬市場之后,村兩委因勢利導,又將鳥籠廠發展成股份制合作企業,引入激勵機制,使農戶都有機會成為企業持股人,并享有年終股份分紅。責、權、利與企業掛鉤,實現項目覆蓋農戶90%以上。
目前,卡拉鳥籠合作社有社員400人,2013年社員編制鳥籠10萬只,產值500余萬元,參與農戶年均收入起近4萬元。而今年,卡拉村僅靠“鳥籠編制”這一技能,年產值800余萬元,產量達到15萬只,參與農戶年均收入6萬余元。竹編鳥籠,實實在在成為卡拉村群眾致富的“金飯碗”。(丹寨縣委宣傳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