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錦屏縣新化鄉新園寨是2001年錦屏縣實施第一期易地移民搬遷工程新建起的自然寨,全寨共有68戶307人,耕地面積263畝,林地面積148畝。寨民分別來自錦屏、劍河、天柱3縣的9個鄉鎮19個自然寨,有楊、周、王等18個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姓氏組成的“移民新寨”,同時也是一個貧困程度較深、貧困人口占比高的“貧困新寨”,2001年,貧困人口占寨內總人口的98%以上,是典型的移民搬遷貧困村寨。
通過項目的實施和產業帶動,目前新園寨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易地扶貧搬遷的示范點,精準脫貧工作的參照點。2015年底,新園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626.7元,貧困人口從原來占寨內總人口的98%以上減至8戶35人。該寨共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建筑施工隊4個,注冊農產品商標1個,種植“太空蓮”130畝、油茶200畝、中藥材180畝,建成蔬菜大棚23個,50多戶群眾圍繞種養殖項目創業,30余人通過參與建筑施工實現增收。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為有效帶動新園寨經濟發展,促進移民增收致富,該鄉重點做好林下經濟、農業產業和勞務輸出三篇文章,通過示范帶動、以大帶小、聯合發展的方式,在山上發展林下生態養殖產業,山下發展特色蔬菜果品產業,組建成專業施工隊伍,形成“戶戶有產業、人人有事做、家家能增收”的格局。
(一)支部聯寨管委帶合作社,推動農村“三變”改革。新化寨村黨支部明確副支書具體負責指導寨管委工作,并組織村內黨員致富帶頭人到新園寨搞培訓、談經驗、教技術,著力解決移民群眾發展信心不足、思路不清、底氣不足的問題。結合寨內實際,由寨管委成員每人帶頭發展一個主導產業,組建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移民群眾發展致富。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群眾自愿入股的形式運作,貧困戶以貧困資金參與合作社入股。合作社由法人組織統一管理、統一生產、統一銷售。每年將合作社利潤80%作為社員股份分成,15%用于寨內公益事業,5%用于寨管委集體經濟積累。目前寨內共組建山羊養殖、荷花種植、稻花魚養殖、蔬菜種植、苗圃種植5個合作社,覆蓋全寨68戶,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變。
(二)黨員聯能人帶貧困戶,轉變農戶發展觀念。黨支部為寨內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安排一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具體負責合作社技術指導、組織管理和聯系市場,收集農產品市場行情變化信息,用市場信息引導群眾發展適合的產業。每個合作社帶動10-15名群眾和3-5戶貧困戶發展產業,確保每個貧困戶增收有產業、脫貧有支撐、發展有希望。同時采取先富帶動后富,先進帶動后進的形式,發動黨員、致富能人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建筑施工隊,帶動貧困農戶共同發展。目前,在寨管委主任楊序明等同志的帶動下,新園寨90%以上的群眾實現了“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根本轉變,全寨共組建建筑施工隊4支,50多戶群眾圍繞種養殖項目創業,30余人通過參與建筑施工實現增收。在黨員周禮金同志的帶動下,新園寨成功引進高效山羊養殖項目,成立了山羊養殖合作社,注冊完成“黔澗森”農產品生態品牌,帶動10余戶群眾依托合作社發展林下養羊養雞產業。在農業產業帶頭人周世求同志的帶動下,成立了稻田養魚合作社,20余戶群眾發展稻田養魚。
(三)資金聯技術帶勞動力,帶動農戶抱團發展。積極借鑒“十戶一體”經驗,按照“產業相近、志趣相投、管理便捷、優勢互補”的原則,進一步整合寨內資源,將有資金和有技術的群眾有機組合起來,有效解決了脫貧技能不強、脫貧資金不足的問題。全寨共組成5個產業發展團,每個發展團明確一名帶頭致富黨員進行指導示范,明確一名寨管委成員任團長,一名群眾代表任副團長,同時吸納寨內無資金無技術但有勞動力的群眾到合作社務工,整合了寨內各方資源形成產業發展合力,開辟了群眾增收門路。
(四)項目聯資源帶集體經濟,借助政策扶持東風。結合脫貧攻堅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積極借助扶貧政策東風,向上級各部門爭取項目扶持,實施蔬菜鋼架大棚項目,共建了23個鋼架大棚,總投資17.25萬元,大棚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大棚的運營采取寨管委+農戶的模式,統一由寨管委進行管理,寨管委將大棚承包給農戶來經營,農戶按租種大棚平方繳納費用給寨管委作為集體經濟收入發展公益事業,同時非田主經營的大棚,經營的農戶按照大棚平方付給田主占田的租用費,確保了三方利益的有效銜接。此外,該寨還加大公益項目爭取力度,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對接爭取,截至目前,共實施道路硬化、房屋風貌整治、太陽能及LED路燈等項目10多個,寨容寨貌有了極大改觀。
(五)政府聯公司帶市場,積極引導“錦貨”出山。2015年,新化鄉投入資金7.5萬余元在新園寨試種香蓮46畝,蓮子年畝產達800斤以上,畝產值達0.4萬元以上,受益農戶33戶。2016年,該鄉擴大種植面積至575.3畝,其中,新園寨占130畝,預計產青蓮子10.4萬斤以上(按畝產800斤計),實現產值52萬元(按10元/公斤算),僅此一項戶均增收1萬余元,部分貧困戶1年可實現脫貧目標。當前蓮子已進入豐收采摘階段,為確保今年蓮子能夠銷售出去,該鄉已聯系收購商與農戶簽訂產品回收協議,并無償提供技術指導,確保香蓮種植農戶“種植好、賣得出、真脫貧”,著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六)新規聯民約帶新風,建設生態文明新村。新園寨按照“有位、有責、有為”的原則,制定了《新園寨寨規民約》,將民風民俗、文明風尚、綜治安全、糾紛調解、衛生計生、公共建設等寫進《新園寨寨規民約》,為群眾生產生活確立基本規則,為公共事務管理提供基本依據。同時,為進一步細化自然寨的管理措施,新園寨管委結合《新園寨寨規民約》的實施需求,制定了《新化所村新園寨環境衛生公約》,劃清每戶環境保潔區域,實行門前“三包”制度,明確各項衛生整治標準和要求,每戶每年繳納衛生費60元,用于公共衛生清掃、垃圾清運、環衛工具采購等,形成了一套有主有次的自然村寨管理制度體系。對雜物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排亂倒、亂貼亂掛等行為進行集中治理,短時間難以完成的限期整改到位。同時,按照“村組共管、寨民自治”的要求,寨內設立了監督委員會和衛生監督小組,將德高望重的群眾“選”進監督隊伍,進一步提高制度的執行效率和約束能力。每戶門前都張貼衛生公示牌,監督小組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檢查,評定等次,發現問題限期整改,優秀典型張榜宣傳,有效提高了群眾的責任心和榮譽感,凝聚了社會正能量,形成了創先爭優、人人盡責的良好風氣,真正讓制度成為了村民自覺行動和剛性約束。
三、幾點啟示
(一)黨社聯建是基礎。“農民要致富,關鍵看支部”,在帶領百姓脫貧致富中,黨支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支部聯合作社帶領村民發展產業,是基層組織凝聚力得以發揮的關鍵。通過支部帶頭創辦合作社,鼓勵村民以田地、資金、勞動力等方式入股合作社,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蔬菜、香蓮、苗圃、稻花魚等種養殖產業,同時讓村民參與合作社管理,激發村民干事創業的激情,讓村民通過“三變”獲得“三金”(即土地租金、分紅股金和勞動薪金),實現脫貧致富。
(二)能人帶領是關鍵。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抓住致富能人和黨員這些“關鍵少數”,讓這些“關鍵少數”的傳、幫、帶作用得到最大發揮。黨員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者,致富能人是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的排頭兵,抓好這些關鍵少數,才能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三)抱團融合是抓手。把貧困戶引導到合作社實現共同脫貧,把扶貧資金精準用到幫扶貧困戶上來,通過合作社聚合資源發展產業,讓貧困戶無障礙參與產業發展,使扶貧資金發揮出最大效果。通過支部與合作社、資金與技術等多方面融合,在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資源整合等方面實現了資源互補,在信息、資金、資源等方面實現了資源共享。
(四)產業發展是支柱。實踐證明,沒有過硬的產業發展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通過支部黨員帶頭創辦合作社,結合新園寨實際,大力發展香蓮、蔬菜、苗圃種植,山羊、稻花魚養殖,全寨共成立5個合作社,每個合作社致力于發展一個優勢產業,覆蓋全寨68戶農戶,實現戶戶有產業。 (錦屏縣新化鄉黨政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