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黃平縣舊州二中教師王照群
12年間,她從一個中專生靠自學硬啃到最終獲得文學學士 學位,并通過考試成為國家正式教師,如今已晉升為黃平縣骨干教師,對學生關愛有加,學生們都說她更像媽媽。她所帶的班級和教學的學科成績一直都在同級同類學校中名列 第一;她多次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他就是本周人物——黃平縣舊州二中教師 王照群。
2003年8月,從貴州煤炭工業學校畢業的王照群懷著對教師職業的崇敬,到黃平縣舊州鎮,當上一名小學代課教師,從此無怨無悔踏上了教育征程。
12年間,她一個中專生靠自學硬啃,從大專、本科一步步走來,最終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并通過考試成為國家正式教師。如今她已調到舊州第二中學從事英語教學,晉升為黃平縣骨干教師,并擔任學校的團委書記。12年來,她在三尺講壇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王照群生活照
“她不僅是老師,而且更像媽媽。”
“明天氣溫下降,希望大家多穿些衣服,保護好身體。”1月15日,王照群依然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就來到教室,指導學生上早讀課,并告知學生應對天氣變化 注意事項。她迅速回到校團委辦公室,召集學生會干部開會,安排部署學生會的各項工作。忙里忙外,終于把一天的工作安排妥當。她又回到辦公室,備好次日的英 語教學課。一直忙碌到凌晨1點,直到學校的門衛巡視時提醒,王照群才在確保了各項工作都準備到位后離開。
這只是她工作的一個鏡頭,12年來,像這樣的鏡頭,王照群經歷了無數次,尤其是當了校團委書記以后,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她是老師,卻更像我們的媽媽!”這是同學們對王老師最溫暖的評價。關心學生的健康,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是班主任的職責,王照群從來沒有忘記這一 點。她知道學生想家,晚上就來寢室陪他們談心,教他們疊被子,整理床鋪;學生中誰生病了,她總是第一個跑過來,帶他們到醫院看病……
2014年1月4日凌晨兩點左右,王照群突然接到宿管員的電話,說班上學生生病了。那天,她的愛人恰好不在家,她只好把還在睡夢中五歲的兒子一個人留在 家,馬不停蹄地把學生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完說:“你再遲送來半小時,孩子就危險了!”凌晨5點,家屬趕到醫院,感激萬分:“這次多虧老師盡心照顧呀!要不 就出了人命。”
“王老師是學校的大忙人,不僅因為她是班主任老師,校團委書記,事情瑣碎繁雜,主要是因為她用更多的時間去關心學生的冷暖。”談到王照群,校長陳玉柱如是說。
“我給學生的太少,他們卻給我太多”
王照群知道有些農村來的學生,家庭都是很貧困的,同樣是農村貧困家庭出身的她對此深有同感。因此,她平時積極關注那些生活貧困、身患重癥的的學生,并向社會為他們尋找資助、開展愛心募捐活動。
去年一次早讀課,王照群看到一個同學在悄悄抹眼淚,她輕輕走過去關切地詢問:“孩子,怎么了呢?”“老師,我爸爸在外打工,已自身難保,媽媽又得了嚴重 的風濕病。我每星期回家,要洗衣、做飯、割稻,喂媽媽吃藥,這書我讀不下去了。”這位名叫熊志英的同學此時已泣不成聲。“不哭,不哭,我會幫你想辦法 的。”王老師一邊安慰一邊從身上摸出50元錢遞到熊志英手中,直到現在,她還資助熊志英的生活費。
王照群老師在上課
這個學期,一位叫楊橋的同學沒來上 課,王照群通過家訪了解到該生因家庭貧困讀不起書,準備外出打工。了解這些情況后,王照群便積極主動和學校領導老師商量,決定每個月資助他100元的生活 費。12年來,王老師向社會尋找資助、開展愛心募捐15萬元資助過100多名貧困生。
我們都對王照群給學生的關懷表示贊許,她卻略帶愧疚地說:“我能給學生的太少了,可他們卻給了我太多的幸福與感動。”
可她的學生卻不這樣認為。“她把最好的關愛給了我們。”2014級初三(14)班學生楊燕說。2014年,她激勵該班的同學參加中考,“凡是考到500 分以上的同學我個人給予獎勵”,那年該班58名學生,其中有45名學生考上了500分以上。她兌現了承諾,一下支出了一個多月的工資。
“老師,我們想你了,今天來看您卻沒等到您,我們要回去上課了,請您保重身體,我們愛您。”這是今年教師節前的一個中午,現就讀高中的學生在她的辦公桌上留下的短信。像這樣溫馨祝福的短信,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在平時,她都會收到很多。
“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
王照群堅信“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所以,她總是注意自己點點滴滴言行對學生的影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
當她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時,她首先做到了刻苦鉆研和忘我的工作;當她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時,她把不要的廢紙或撿到的廢水瓶放到一個袋子里,然后和學生一起拿去賣;當她要求學生要加強體育鍛煉時,她每天早上準時六點,在操場帶領他們跑步……
終于,班上的勞動工具有著落了;學校操場上每天有人主動彎腰揀廢紙了;早晚有人主動開關電燈了;有人主動下課為學困生講題了……當她表揚學生時,同學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跟你學的”。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她每天都堅持學習新的東西,收集有興趣的新聞,在課堂上和學生談論他們感興趣的事,給他們解惑。45分鐘的課就變成了25分鐘上課,20分鐘“吹牛”。因此,她的課成了學生的“期盼之課“,她也成了學校的“搶手之師”。
“每逢王老師上課,我們就特別高興……”采訪中,孩子們爭著說。
付出總會有回報的。她所帶的班級和教學的學科成績一直都在同級同類學校中名列第一;她多次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在英語教學技能大賽中多次獲縣級一等獎,10多篇教學論文獲省級不同等次。(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