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深入生活是藝術家一生要走的路,這條路沈陽書畫院的書畫家們走了11年。近日,沈陽書畫院、沈陽市美協推出“美麗中國行——走進貴州黔東南”活動,組織17位畫家赴黔東南采風寫生,深入丹寨長青、大利侗寨等少數民族聚居地,考察那里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場景一
到貴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侗寨是晚上,寧靜的侗寨讓人不敢大聲說話;清晨,雞叫聲打破了寧靜。寨子四周楠木參天,竹林蔥綠,小溪潺潺流淌,建有五座風雨橋。清一色的青瓦木樓與石板古道、侗族四合院、谷倉、古井等一起映入眼簾。
沈陽書畫院院長于晨在寨口情不自禁地感嘆:中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畫家穆瑞彪和王占奎則迫不及待地回到住處露天陽臺上,支起畫架拿起筆開始畫。畫家張寶澍站在畫架前,把遠山、近水、石碾、石磨、青瓦木樓都畫在宣紙上。他一邊畫一邊對記者說,寫生并不是簡單地寫一寫、畫一畫,而是一次心靈洗禮過程。每次寫生都讓他受益匪淺。沈陽市美協副秘書長李軼群則和劉旭、鄭樂等青年畫家一起研究寨子里彎彎曲曲的青石板古道。據村東頭的石碑上記載,這條青石板古道是清乾隆五十八年間鋪就的。一位村民告訴畫家們,大利侗寨約有600年歷史,2012年被評為中國首批傳統村落,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命名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李軼群說,走一走看一看,把地理環境、風物景觀都摸清楚了,再動筆畫。
◆場景二
寨子四周古木蔥蘢,400多株古楠樹體現了侗寨“老人護村,古木佑寨”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傳統觀念。記者看到,古楠樹和青瓦木樓在鞏文德的畫布上交相輝映,他對記者說,大利侗寨與眾多的貴州古村落一樣,既傳承了清末民初時期四合院建筑的特色,又蘊藏著侗族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此次來到貴州,使他靜心尋古訪幽,回歸自然。
坐在風雨橋上的一位老人說,紅軍當年在這里戰斗過,榕江縣革命遺址有紅七軍軍部舊址、榕江戰斗遺址、紅軍街、紅軍渡口、紅軍廣場、紅軍烈士墓等。于晨表示,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日子里,畫家們在這里重溫歷史、感受長征精神,相信長征精神一定能薪火相傳,激勵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傳承發揚下去。
曹明用油畫畫下這位老人的形象。曹明說,寫生過程中總有一些面孔讓他肅然起敬。多去寫生會發現自然界中包含的美,只有很好地解讀它、了解它,才會發現自然會幫助你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場景三
大利侗寨臨溪而建,在寨子房檐下,邵世鵬和張廣茂在畫風雨橋、鼓樓和吊腳樓等。張廣茂說,在城里待久了,與自然山水斷了聯系,寫生能把自己融入大自然,和這里的人、風俗、文化融為一體。作為畫家,應用畫筆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地域文化及與地域文化密切相關的人與自然。
寨子里五座風雨橋都有百年以上歷史,見證著大利侗寨的榮辱。寨子里的五口古井是生命之水,養育著一輩又一輩侗家人。女畫家田南竹和康翠微,一個是畫國畫的,一個是畫油畫的,她倆在井邊畫畫,渴了就喝井水,寨子里的人在井邊巖石上放著竹筒瓢,誰渴了隨時可以舀水喝。
一群身著民族服裝的侗族姑娘在橋頭唱起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合唱形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康翠微、姜波、李東洋三位畫家此次受沈陽市美協邀請,跟隨沈陽書畫院的畫家一起寫生。他們表示,這次寫生收獲不少,畫家就應該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用藝術品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表達出來。
◆場景四
曹偉是花鳥畫家,他的畫面上自然會有黃色的稻花和古香古色的民居。他說,這一座座風雨橋、潺潺的流水、鱗次櫛比的古民居、欄桿上晾曬染好的土布,還有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古樹、閑散安逸的村民,都散發著古樸典雅氣息,其意韻對藝術創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姚君剛是沈陽書畫院的老畫家,他在畫畫之余不斷與村民交流,村民們一張張樸實而真誠的臉打動了這位老畫家,他不僅畫風景,還畫人物。他說,寫生、考察、深入生活一直是沈陽書畫院的老傳統。寫生就是要寫生活里的生動性,把風俗與文化融入畫中。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04年,于晨出任沈陽書畫院院長,2005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畫家簽約制,11年來為畫家舉辦個人展覽、集體展覽40多次,舉辦全國、國際展覽20多次,進行學術講座30余場,其中,2008年至2012年間推出的名家名畫名城系列“印象沈陽”“映象沈陽”“記憶中的沈陽”“活力新沈陽”,從不同角度展現了沈陽的嶄新面貌。2013年進軍中國美術館的“黑土地之歌——東北油畫藝術邀請展”“大工業情懷的創作展覽”則不斷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視野。
在丹寨長青、大利侗寨等少數民族聚居地,17位畫家不停地看、思考、構圖、落筆、升華,他們共畫了400多幅作品,寫生作品展即將舉行。
于晨說,寫生不是為了寫生而寫生,而是為了促進創作,通過這樣的活動,更進一步明確深入生活和藝術創作的關系。 (楊競)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