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中央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我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大力推進社會主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文件精神,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路子,采取點面結合、示范帶動等方法,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全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成效顯著。
一是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各示范村依托資源優勢,在建設中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傳統村落建相結合、與高效農業園區建相結合,大力實施“6個100萬工程”“金種子工程”、“小康創建工程”,帶動農業農村加快發展,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等產業體系,農業不斷增效、農民持續增收。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63元,比2010年3164元增加了3699元,年均增長16.8%。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逐漸完善,農村發展后勁增強。自2013年以來,全州共實施101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累計完成投資60.15億元;1230個推進村累計完成投資121.33億元。覆蓋80%的村寨,受益群眾達284余萬人。2016年9月完成公里村瀝青(水泥)路1265公里,撒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已開工建設174公里,縣鄉道改造302.3公里,窄路面加寬改造工程98公里;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累計解決5.037萬人,發展農村耕地灌溉累計完成10.41萬畝;完成1294個貧困鄉村通信網絡覆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3209戶;新建10kV線路440km,配電變壓器540臺,新增配變容量8.765萬千伏安,400V及以下線路942km,安裝戶表1475戶,項目覆蓋全州15個縣、242個鄉、626個村。
三是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提升,農民人均環境不斷改善。圍繞“三清三提升”重點整治農村垃圾、污水、亂搭亂建,重點抓好示范村、旅游村寨人居環境整治。完成“三改三治”工程及庭院硬化累計完成46963戶、垃圾收集處理累計完成3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累計完成18個、便民設施累計完成464個、文體活動設施累計完成400個、污水處理設施累計完成488個、太陽能照明設施17620套,覆蓋自然村寨224個。自2007年以來,我州共獲得省農委立項支持的農村清潔工程示范項目83處,累計總投資3093.6萬元,受益農戶3192戶,有效地改變了村寨實施前污水橫流,糞便四溢,垃圾遍地,臭氣熏天的臟、亂、差狀況。尤其是2015年施秉縣在望城村投入了357萬元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大力推進農業棄物肥料化、能源化,以農戶沼氣向整村集中供氣;引進生態循環科技無害處理生活污水,采用山地無動力人工濕地處理工藝,因地制宜,突出農村特色,打造成了一個濃縮版的人工濕地公園景觀,變“污”為“景”并建立后續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了“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獲得了劉遠坤副省長的肯定和好評。成為全州乃至全省新農村建設環境綜合治理的“可學”、“可推”的新模式。
四是農村基層建設扎實推進,農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涌現出臺江縣的長灘村 “十戶聯保”模式、錦屏縣華寨村“合約”管理模式、三穗縣 “黨社聯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模式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推動我州新農村建設由基礎設施向經營美麗鄉村提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